这次研修有幸聆听了张敏老师的《用学生的力量推动教学》。参加桂馨科学网络研修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知识、先进的教学理论,更多的是引起自我教学反思。
张老师借用兰本达教授曾经说过的话:“就我而言,概念是每节课的指路灯”指出了概念形成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张老师借用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食物链》学生的前语言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目睹了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知识构建过程,没有为学生精心的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科学教学,就好比是学生爬山,没有经历爬山的过程,直接到了山顶,没有路上风景的构建,没有经历汗水,山顶的风景也变得索然无味。所以说以后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用学生自身的力量来推动我们的教学。
怎样在教学中用学生的力量来推动教学呢?张老师用兰本达教授的《蜗牛》一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学生先通过观察谈论结构性材料产生前语言,并形成前语言思维,最终通过思维和语言的不断碰撞,发展为科学概念。
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也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学主张模式:师为主导,生为主体。张老师通过几个文字的演变历程,中外闻名的几位心理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深化改革意见为例,进一步强调要利用学生的力量来推动教学,老师要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
这让我想到了我现在正在参加的一个有关STEM课程的开发活动。最近我的STEM课例设计进入了一个瓶颈。我越来越搞不清,STEM课程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几个学科的融合,都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听了张敏老师的课,我豁然开朗:STEM课程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要重视学生学科概念的形成过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侧重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两种的课程的差别还不止这一点,要想真的把STEM课程做好、做透,我还有很多路要走。
期待下一期的研修,期待自己的科学教学之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