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产品开发和敏捷思维,开始研究《用户故事地图》这本书,想结合以前cco产品探索的思路再梳理一下,定义什么是用户故事地图。但是发现这本书想体现的内容不仅仅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用户体验历程具象化出来,让产品团队能够清晰知道产品的功能设计和版本规划,做好产品的开发过程控制。它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想表达:大家都不知道产品会是什么样子,所有的功能和特性都是基于某个痛点,基于想象方案的假设前提而做出来的,需经过不断的验证调整,形成产品的雏形,再打磨,才能出来一个好的产品。
认识到所有的开发都是基于假设,这个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性的想一次性把事情做完美,完美主义者更是如此。还有很多时候我们会直接把方案当成需求或痛点而未进一步分析和挖掘。在没有实质性实物呈现出来之前,我们所设想的都是基于假设,都不知道产品的最终样子,如果我们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跑得太快,一旦假设的都是错的呢?想想都是十分危险的后果,甚至是灾难。
人本能上会更倾向于确定性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把各个模块精细拆分,逐个击破,如图1的做事方式。但是更多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并没有那么充分的知识或信息,我们只能一点点的尝试,如图2,说不定达芬奇也是在画出第一个轮廓的时候才发现把手拿下来更好呢。
图1:
图2:
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概念:MVP_minimal viable produst experiment_最小可行产品实验,可以认为图2.1就是蒙娜丽莎的MVP版本。在《用户故事地图》里特别强调了“实验”这个词,因为假设,所以我们需要实验验证,因为成本,我们需要设计最小的产品,这时候产品绝对是不完美的。比如客户想要一个代步工具,刚开始提供了滑板,再一步步沟通,模型具象化之后,从脚踏车,到摩托车,才发现客户想要汽车,再演进的话未来可能还是一个飞机呢!从这一层面的理解来说,MVP其实是可以贯穿于产品的各个时期,功能的各个颗粒度,它是一种设计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探索产品未知的样子。
图3:
近期还听到吴伯凡老师对迭代概念的解释,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版本。他认为迭代是一个挣认知的过程。任何一个版本的发布,其实是产品人在表达对客户需求的认知,因为这是你之前从来没有过的认知啊!这个认知的正确与否,是需要客户这个评判官来评判的。所以为什么要MVP,为什么要敏捷,为什么要迭代,为什么要服务化……其实为了能够更快速的挣得我们对客户的需求认知,更有效的学习我们是否在开发正确的产品。
现在回想起敏捷的三大支柱之一“检视”,还有运营驱动产品设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假设、验证、学习、调整。记得哪位牛人说过:当你发现自己的产品已经很完美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发布时间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以最低的成本、更早的时间节点去尝试失败,不断学习,然后再推出一个逐渐完善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