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现在来回答诘问6。
阅读过我的《沉思录》的《谈觉者和觉醒》一文的读者,应该还有印象,我在其中也提到过类似问题,并给出过一个初步的解答,那就是:觉醒从“我”中觉醒,是觉醒从觉醒中自己醒来。所以,并没有[我]觉醒这回事。
然而,一个人觉醒,他就是觉醒了。他从沉睡的状态,进入到了觉醒的状态。明明觉醒了,但为何说[我]没有觉醒呢?
因为觉醒,就是通过自我的消亡而觉醒的。[我]已经不在了,那个觉醒的是谁呢?
注意,这里所谓的名相,指的就是名字和概念,这是语言上的一个东西。人类借助语言,会给任何东西取上名字。一个觉醒的人确实会经历觉醒那个状态,确实有觉醒那回事。但觉醒也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一个名相而已。而觉醒者,正是通过看清现实的虚幻而觉醒的。在这些虚幻里面,有一个真正重大的虚幻,就是名字和名相。一个人要真正觉醒,他就必须看清和超越任何名相,当然也包括[觉醒]和[我]这两个名相。这是一个觉者进入空性的第一步,否则,他就永远只是一个初步的觉醒者,甚至很快可能退转。也即,他不能执著于觉醒这个名称,不能给自己扣上这个桂冠,否则他就可能退转为凡夫一枚,而不是一个觉者了。因此,所谓名相的超越,就是不要执着于名相,不住于相。
但要注意,当一个人在觉醒之前,他确实要把觉醒当成一个目标,当成一件确实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虚幻的事情。但是,当他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他就要把觉醒这件事情抛到一边了。他需要向更高的目标,也就是空性进发了。而真正的空性,就是一切名相的超越。
现在,我来提出诘问7:金刚经里,有哪些经文在谈到名相的超越?即不住于名相。
一个觉者应该很快能够指出如下经文:
1.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 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菩萨就是觉者。菩萨需要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否则就不是菩萨,不是觉者了。
所以,菩萨能说[我在救度众生]吗?他是不能这样说的。当他这样宣称的时候,他就着相了,他就不是菩萨了。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类从来没有在现实中见到一个菩萨的原因。并非世间没有菩萨存在,而是即使有人见到了菩萨,也是无法识别的,因为菩萨不会轻易让人识别出来,菩萨本人不会住于菩萨这个相。
2.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段经文也谈到了菩萨不住于相。[不住]就是不执著,不着相。所以,当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能说自己在布施吗?他不能这样宣称的。
3.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段经文谈到了[无所住]而生其心。注意,[无所住],就是前面说的[不住],这是金刚经里一个核心的东西,需要着重领会的。而[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在集中回答经文一开始须菩提的发问:云何降伏其心。
线索1: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篇里面,也谈到了名相: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段话显示出老子的境界已经非常高了。几乎也要开始超越名相了。对名相的超越,可以先从最原始的[有],再进入[无],最后进入空。
注意,当一个人不执著和不住于名相的时候,就在破除我执了。因为[自我]也是一个虚幻。真正的名相的超越,其实就是我执的破除(即第七末那识的破除),因为只有[我]才会执着于那个名相,才会执着于觉醒这样一个称呼。因此,当我谈论名相的超越和我执的破除的时候,是当做一件事情来谈论的。
因此,就有下面的诘问:
诘问8:在金刚经里,哪些经文在同时谈论名相的超越和我执的破除?
谜底下文揭晓。
2018/8/29,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