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条,竟然能保存四千多年,你信吗?
这碗面条还跟大禹治水有关,这碗面条还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争论。
2002年,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一处聚落遗址上,出土了一件红陶碗。
考古发现的时候,碗倒扣在地面上,积满了泥土。当考古人员揭开陶碗,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是一碗四千年前的面条。
其实,很早以来,世界上就存在着一个争论,中国、意大利、阿拉伯,是谁第一个发明了面条这种食品。
意大利曾发现一处公元四世纪的古墓壁画,展现了制作面条的过程。阿拉伯人称,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面条。
而我们在喇家遗址这碗四千年前的面条一出土,这场争论就结束了。我国才是面条的发源地。
喇家遗址出土的这碗面条呈淡黄色,五十厘米长,经过检测,是用小米制作而成的。
我们知道,小米粘性比较差,怎么能够制作出这么长的面条呢。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专家决定,照着喇家先民的配方,再做一碗。
一开始的时候,面条确实无法成形,这时候一位专家想起了北方流行的一种面食,叫饸咯,是把面团放在热水上,然后用挤压的方式,让面条更有韧劲。
于是专家们就先后用烫面法、发酵法、挤压法,最终成功复制出了‘’喇家面‘’。
那么,一碗面条怎么能保存四千年呢?因为它一直处在真空包装里。喇家遗址是新石器的一座小城。
在发现这碗面条之前,考古人员已经发现了多处喇家房屋遗址。和群体遗骸。
这些喇家先民各个年龄段都有,其中最小的只有两岁,而且,这些喇家先民的姿势都很特别,仿佛被定格了一般。
考古专家断定,这里并不是丧葬或祭祀遗址,而是生活遗址。
可是喇家先民为什么会呈现这样奇异的姿态?
根据史料文物以及地理研究专家推断,四千年前,喇家先民结束了劳动,刚做好饭,端上桌,忽然一阵地动山摇,地震来了,房屋瞬间倾塌。
面条被倒扣在地上,人被压在房屋之下。
因为地震导致山体滑波,倾泻而下的山石,堵住了黄河,形成了堰塞湖。
河水还在不断的奔腾,水位越来越高,当需水量达到惊人的峰值时,黄河决堤,奔腾的河水裹着大量的泥沙,呼啸而来,瞬间淹没了喇家遗址。
那碗面条,喇家先民们和这座小城,就这样被覆盖在泥沙之下。永远定格在了四千年前的一瞬间。
那么,这碗面条怎么又跟大禹治水扯上关系了呢。
这场灾难过后,许多地方成了堰塞湖,水流不通,黄河泛滥成灾。
这时,一个英雄站了出来,他就是大禹,我们知道大禹的父亲治水是堵。
而大禹治水是采取疏通的方法,他疏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他治水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