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开始
1998年8月,广州电信面向社会招标,想购买一款类似ICQ(I seek you 我找你,以色列几个年轻人搞的一款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后被美国在线公司收购,卖了好几个亿)的工具。
此时,小马哥和几位创业伙伴蠢蠢欲动,想参与投标。于是,闭门数日,搞出了一款山寨品OICQ(open ICQ的意思)。
然而,中标的是另一个更早的山寨品PCICQ。
这时该怎么办呢?接着搞吗?
看不出来这玩意能干嘛,也看不出来有盈利的可能。
不搞吗?
ICQ的榜样就在眼前,万一也有一家美国大头公司看上了呢,好几个亿呢。
于是,小马哥犹豫着决定,先养着吧。(一个伟大的公司就这样诞生了,看来平时多搞些事情并没有坏处)
2.投机客登场
1998年9月,著名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开始进入狂热期,历时18个月,在2000年3月达到顶峰。
投机客IDG,这个时间段开始广泛撒网,以期在这场泡沫中大赚一笔(当然,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泡沫,以为是在投资)。IDG,先后投资80多家创业公司,累计投资1亿美元,平均每家50-150万美元。大部分都失败了,除了金蝶成功上市外,剩下的就是一年多赚了11倍多的腾讯了。
3.投机客的抉择
话说小马哥决定养着滴滴叫的小企鹅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缺钱。
原因在于,这几个哥们都有些许偏执,在原有山寨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优化产品体验的微创新,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于是用户逐渐多了起来。
用户多了是好事吗?
当然是好事啊,所以创业青年们都很兴奋,这说明这个产品受欢迎,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与此同时,烦恼也来了,每个新增加的用户都是需要服务器和带宽的。
而这,
是!要!拿!钱!买!的!
于是,非常缺钱,几位哥们,都想方设法的赚钱,然后养小企鹅。
还是不行啊,用户增长太快了。赚钱速度跟不上,而这个小企鹅还看不出来有任何盈利的可能。
不知道这是什么,不知道用户是谁,不知道将来还需要多少投入。
于是,小马哥决定卖了它。卖价300万,拥有注册用户100万。
可是谁买啊?你买吗?
小马哥找了很多企业,无一例外,全部拒绝了。唯一一个有意向的,只愿意出价60万,估计是按照服务器算的钱。
眼瞅着就活不下去了,下个月的饭钱都没了。
这时,是2000年初。距离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碎仅剩下3个月。
也恰巧此时,投机客IDG出现了,以IDG的特性,有枣没枣打两杆,他的出现似乎也是必然,投了那么多公司,也不差这一家。
但是,毕竟是在“搞投资”,该认真对待还得认真。
于是,看了财报,明白了,给钱,不知道能不能活,不给钱,立马就死了。
叫来小马哥开始询问。
你们这个是干嘛的啊?
不知道。
用户是谁啊?
不知道。
用户在哪呢?
不知道。
怎么盈利啊?
不知道。
未来怎么看啊?
不知道。
药药切克闹,煎饼果子来一套,你想要的统统不知道。
傻了吧,你敢投吗?
IDG迟疑了,也头疼了,同时也在感慨,你好歹忽悠我一下啊,我好给你钱啊,讲个故事也行啊,比贾老板差了十万八千里啊
幸好,小马哥团队里面还有个曾李青(这个是个牛人,好像小马哥队伍里的人都很牛)。
他不知道从哪联系上了有小超人之称的李泽楷(李嘉诚之子)。
于是,老把戏出现了,这边给小超人说,那边IDG看上了,那边给IDG说,小超人看上了,再不尽快对方就要抢先了。
于是,两边都很激动。反正不知道这个是干嘛的,但是都选择相信对方的眼光。
(重点在于,这个时间段,凡是互联网公司,估值统统非常高,翻倍乃至翻数倍都有可能,哪怕仅仅是你公司的名字里面有个.com)
于是,奇迹出现了,两家决定一人一半,共同出资(或者说,互相壮胆)。
但还是不放心啊(毕竟是搞投资,谨慎点好),于是跟小马哥增加了一个对赌协议,协议约定,签字后,只能立刻从双方手里各拿到55万美元(仅一半),一年内如果达不到承诺的用户量,另一半不给,股份比例不变。也就是说,如果一年后用户数量增长不理想,后面的钱就没了,相当于公司按照275万美元估值卖掉了40%的股权(之前估值是550万美元)。
小马哥哪管这个,赶紧拿钱救命吧。
于是签字,拿钱,崩盘。(是的,崩盘了,死的渣都不剩)
小马哥有钱了,服务器买买买,用户群涨涨涨,没办法,对赌协议还在呢。再然后,没有找到盈利方式,又没钱了,还记得吗?只给了一半。
于是,找到IDG。
IDG这个时候哪有空管这个,都崩盘了,哪有钱给小马哥啊,这也不知道是个啥玩意,光想着拿着腾讯股权找接盘侠呢。
找了搜狐张朝阳,被拒,找了新浪王志东,被拒,找了雅虎,还是被拒。
看到了吗,为什么说IDG是投机客,这里就看得清清楚楚。
光想着依靠下家的更高出资来让自己赚差价,谁曾想,自己是最后一个接盘的。
4.伟大投资
投机客的命运也就这样了,后面多少倍的涨幅,再跟你没关系了,毕竟,你只是想找个接盘侠。
幸好,后面有接盘侠(伟大的投资者马上出场,稍等等)。
腾讯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2000年8月,腾讯和刚成立的中国移动联合推广移动梦网。腾讯拥有大量用户,与移动合作,将电脑端QQ跟手机打通,让一部分人和手机对聊起来,产生短信,然后和移动分帐,用户付费,移动抽水15%,腾讯拿85%。
有了盈利能力的腾讯就不再是之前的腾讯了。
日均50万新用户注册加上和中国移动合作的移动梦网项目,让腾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2001年3月,移动QQ单月发送短信已经达到3000多万条,腾讯月收入200多万;5月QQ注册用户数量达到1亿;2001年6月,腾讯单月盈亏平衡;2001全年,腾讯获得净利润1022万元,成为中国最早盈利的互联网公司;2002年,腾讯净利润1.41亿,2003年净利润3.22亿。)
传奇投资公司,南非MIH正式出场了。
经过仔细认真的调研,MIH中国区负责人与小马哥正式见面,在2001年1月,最终敲定投资是在2001年6月。
相信在此之前,两人也有过不少接触,小马哥也会详细的介绍腾讯的运营情况,包括盈利模式,后续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也会适当吹一下。
最终,MIH给腾讯估值6000万美元。
皆大欢喜,真正的皆大欢喜。
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IDG和小超人,急于找接盘侠,MIH发现了一家拥有网络效应护城河(越多人用越好用,越好用越多人用)的公司。
1年多的牢套,让IDG和小超人疲惫不堪,此时11倍多的涨幅,让他们欣喜若狂,赔了那么多公司,终于有一家见到回头钱了。
卖卖卖,必须卖。
MIH找到了一家成长如此快的公司,也是欣喜若狂。
买买买,能买多少买多少。
(不知道双方擦肩而过的瞬间会说些什么)
不仅前前后后买完了IDG和小超人的股份,还买了不少管理层的股份,上市后MIH集团持有腾讯股份6.3亿股,至今一股没卖,2014年,腾讯一拆五,目前MIH集团持股数量31.5亿。累计投资约3200万美元(不到2.5亿港元),期间获取分红74亿多港币,持股市值超过1万亿港币,投资增值超过4000倍。
好了,到这可以适当想一下,MIH基于什么样的逻辑买入的呢?
估值60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算,不到人民币5亿。
2001年的净利润1022万,估值6000万美元来算,市盈率大约50倍。
2002年的净利润1.43亿,估值6000万美元来算,市盈率大约3.5倍,是的,3.5倍,简直天上掉金砖啊。
老巴说,
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
模糊的准确胜过精准的错误
即使估计5000万的净利润,相对于5亿的估值,市盈率也不过10倍。
这大概是每一个投资人都会算的账。
有过这样的考虑,买入应该不成问题。
之后的持续持有,期间股价上蹿下跳。估计就特别考验投资水平了。
记得李笑来老师说过,在交易场上,持有不动是最困难的。
这也是最需要修炼的地方吧?
伟大投资必然有伟大之处,要不然为何是它享受了后面如此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