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阿信,所以听盛夏光年。因为听盛夏光年,所以看盛夏光年。
缓缓平摇的镜头,最后落在主角的脸上,孤独的钢琴声带出主角对儿时的回忆。电影就像配乐琴声一样,缓缓地讲述着年轻而忧伤的故事。余守衡两次叫康正行上学的戏,划分出人物的小学时段、中学时段以及大学时段。以同样的一系列动作,让主角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是在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一直一样,还是为什么呢?还有打在两人脸上的忽明忽暗的光(这里是对自然光源的利用,窗外驶过的车灯),是在暗示康正行在面对自己对余守衡的那种感情时的挣扎吗?整部片子都很静,虽然是盛夏,可是这个夏天连蝉都吝啬的不肯发出任何的声音,所以钢琴的声音就越发的寂寞。就像是最后的余守衡说的,因为寂寞,就算是知道你是被逼和我做朋友的,我还是装不知道。而电影的感情就像是用小火烧水,一直都在加温,可是却开的很慢,100多分钟的忧伤,到最后的1分钟当中爆发,就像暗潮汹涌的海,在涨潮那瞬间的爆发。这种忧伤所引发的悲痛,就好象用很钝的刀子在割身上的肉,连痛都不让你省心。所以痛过之后,总是会心有余悸。
“要是当年我勇敢的对老师说出我不愿意,那么现在的我到底能多得到什么,还是失去什么?”没有人能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人能改变过去的任何事,所以我们又何苦执着于过去与将来?
看完《盛夏光年》我想起了同一题材的《蓝色大门》,复读机式的陈柏林,怪怪的孟克美,胆小的林月贞讲述着17岁的忧伤。同样是台湾电影,同样是同志电影,同样的安静,同样的缓缓,同样的钢琴配乐,可是《蓝色大门》色彩明亮些,琴声欢快些,忧伤也就是淡淡的。很喜欢看陈柏林,飞扬起来的花衬衣,很喜欢孟克美最后的那句台词,小士,看着你飞扬飘远的花衬衫,我在想1年、3年、5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善良、开朗又自在,你应该会更帅吧……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17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我们会是什么样的?要是知道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会庆幸,还是会失落?而17岁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的,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