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坐标天津的90后,本科毕业后我就职于一家国企,没有高学历,又受限于企业特性,至今仍是一名基层员工。但这不妨碍我的攒钱之路,在本职工作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副业做个人理财,共花费6年的时间实现了个人存款100万。
这一篇,我会谈谈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个人理财规划。
不知道你工作了几年财务状况如何,如果工作多年仍旧身无分文,很有可能是没有买入资产而是买入了过多的负债。所谓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能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对应的负债反而会把你口袋里的钱不断掏空。假如你拥有一套投资性房产,平时不住出租,每个月有一笔租金进账,那么这套房产就是你的资产。而假如你的手机刚换几个月,没多久发现最新款苹果上市了,为了紧跟潮流你犹豫再三咬了咬牙还是决定买下来,这笔钱花出去后就掏走了你口袋里的一部分,无法再增值,因此这个苹果手机就属于负债范畴。我在后面的部分会讲到“该怎样聪明消费、如何能更省钱”,如果经常控制不住消费欲望的建议你听一听,实施起来,量入为出,可有可无的东西坚决不买,该剁手时就剁手。
毕业进入职场一段时间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积蓄了,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理财规划了。有的朋友会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理财是有钱人才做的事,我连花都不够花理财跟我没关系;二是钱太少理了也白理,又不能暴富。给大家讲个实例吧,认识的两个小姐姐,同样工作5年,一个年收入15万月光族,另一个年薪只有8万,却完全靠自己买了车还攒下了一笔本金做投资。后者的年薪并不算高,但因为懂得节流把结余下来的钱早早的做理财规划,5年下来就有了一份很不错的回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类金融产品竞争激烈,投资金额的门槛逐渐降低,银行理财由之前的5万降至1万,不少基金产品1元、10元起卖,无论有多少的积蓄,总有适合你的产品供你选择。
其实100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对我来说它也是从几百、几千通过理财手段逐步壮大的,因为理财能直接带来收益所以花在它上面的时间产生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很多人一提到理财就会联想到具体的股票、债券、银行理财这类投资工具,但是我们不能将投资等同于理财。理财不仅仅涉及投资,还涵盖了个人与家庭未来财务状况的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理财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来实现自己与家庭的各项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构建投资组合。
在你想要正式买理财产品之前希望你先完成以下三件事:
首先,人从出生开始的每个阶段都有该阶段的财务目标,读书学费,结婚买房,下一代的教育费用……理财就是这样一个对具体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投资计划,让财务目标实现的过程。
所以你知道了,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出现阶段的财务目标,不单单是“3年后准备结婚”这么笼统,你可以具体到:“半年后去北海道旅游”或者“3个月后买一台洗碗机”这么详细,通过财务目标实施理财计划,这样才有针对性。
其次你得时时刻刻都清晰的了解自己手中的弹药,也就是账户里还有多少钱。不妨马上打开银行卡和理财APP盘点一下现有资金,看看有多少可以拿来做理财投资。很多朋友会跟我说存不下钱,其实是消费顺序出现了问题,大部分人的消费顺序是:收入-必需花费-不必需花费=储蓄,先还了上个月的花呗信用卡,然后必要不必要的消费同时进行,最后剩下的钱才拿去做储蓄,这样的花钱顺序很大可能最后什么也留不下甚至欠上花呗和信用卡一大笔钱。正确的消费顺序应该是:收入-必需花费-储蓄=不必需花费,先拿走一部分用于日常生活和偿还贷款等必要花费,剩下一部分强制储蓄,再有多余的才进行消费升级、娱乐、旅行等不算生活必需的支出。试试看,改变下你的消费顺序,强制储蓄确实能存下很多。
最后我推荐你使用记账软件。现在买什么东西都是网上支付,轻轻点击钱“嗖”一下地就飞走了,毫无感觉,常常是需要还下个月信用卡账单的时候才体会到割肉的痛感。手机应用商城里很多界面美观,使用方便的记账软件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让你知道自己每个月大致花了多少钱,如果花超了就不能再买买买了。还可以在年底回顾时直观了解到在哪些方面比较浪费那么下一个年度这方面就需要节流,花钱的时候就要更理智。比如我曾在2016年回顾上一年的账单时发现外出就餐这一项花费巨大,后来就减少了下馆子的频率,增加了单位食堂和在家吃饭的频率,果然转年再看账单的时候,外出就餐这项的比例明显下降,整体消费数据也随之降低。此外,记账软件也为我们后面现金规划的部分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参考。
记账软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下载,我本人使用随手记APP记账有5年多的时间了,感觉操作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活跃用户规模也在行业内排名前几,系统稳定,手机应用商城里都能下载,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当我们确定了财务目标、盘点好手头资金、通过记账了解到每月的花销后就可以分配理财账户了。相信听说过“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的朋友对理财账户不会陌生,这张“标普图”把家庭资产分成四个账户,按照一定比例分别配置了不同的投资工具。第一个账户是右上角的“要花的钱”,用储蓄的10%配置灵活存取的活期产品;第二个账户在左下角叫“保命的钱”,用储蓄的20%配置保障性的保险;左上角第三个账户是“生钱的钱”,用储蓄的30%配置像股票、基金这类风险较高但长期收益也高的产品;最后一个账户在右下角称为“保本的钱”,用储蓄的40%去配置相对安全稳健的产品。
“标普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调研了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的家庭的资产配置方式后,总结出来的家庭资产配置分布图,作为一种理财模型它具有理论性,但我们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它给予的百分比去配置而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适当的调整,理解它的精髓,不能单纯的生搬硬套。
对我个人来说,每个账户需要遵循个人的财务目标,如果财务目标与账户配置的理财产品特点不能保持一致,我们很有可能会面临急用钱时还没到期钱取不出来或者为了随时可取买收益很低的产品,由于通货膨胀眼睁睁地看着它贬值这样的窘境。因此我对此做了调整形成了如下四个账户:“现金账户”、“保险账户”、“短期消费和保值账户”以及“长期消费和升值账户”。
举例来说,好朋友结婚随份子,这笔钱对流动性要求就很高,那么就适合放入“现金账户”中;如果你想预留一笔钱转年给孩子报早教班,这是一笔短期要花出去的钱,虽然不着急用但不能有太大闪失,最好收益比活期高,那么它就适合放入“短期消费和保值账户”;而退休后的养老金虽然也是笔要花出去的钱,但不言而喻是很长时间后才会用到的钱,我们盼着未来它能给我们带来高收益所以可以尝试高风险高回报的“长期消费和升值账户”。
这里再借用一点时间讲一下“保险账户”,我们买保险就是为了用于转移意外或疾病风险,因此每年拿出一小部分钱买消费型商业保险是必须的。很多家庭在配置保险的时候会优先给老人和自己的小孩上保险,觉得自己身强体壮又年轻,有了社保就没有必要再买商业保险了,其实不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负担着家庭责任和经济压力的夫妻没有保险的保护,一旦发生意外或生了大病,整个家庭的现金流很可能就会中断,治病、日常生活、孩子、房贷统统要花钱,势必会让家庭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中。所以如果家庭经济有限只能给一个人购买,那一定先保家庭经济支柱,夫妻俩谁收入高谁先买,经济宽松条件下都要配置了才行,然后才是小孩,最后是老人,这样的一个优先级。
不仅仅是成了家的夫妻,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也是需要配备一定的消费型保险抵抗风险,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是消费型,消费型保险价格低,一年几十到几千块不等,作为一种保障功能,如果在约定时间内未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是不返还所交的费用的。对于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朋友可以试试在支付宝的“蚂蚁保险”中选择好医保,涵盖长期医疗险、重疾险和防癌医疗险,保障多价格也亲民。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种叫储蓄型,储蓄型保险缴费多,一年几千到几万不等,如果在约定时间内未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仅能返还所有的费用,还会付笔利息给你。与消费型的纯保障功能不同,储蓄型保险兼具保障和理财性能,因此收益上来讲不会太高,不适合追求高收益的朋友购买。但我在前面也提到了,很多人无钱可理的很大原因就是消费顺序出现问题,正确的消费顺序应该是:收入-必需花费-储蓄=不必需花费,而理财型保险在这里就发挥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强制储蓄,即在一定时间段内每年都固定储蓄一部分存款,到期后一并连本带息拿回。总的来说,储蓄型保险非常适合平时狠难存下来钱且厌恶风险、追求资产安全的稳健投资者,而如果只是单纯想买份保障那还是选择消费型保险更适合。当然具体的保险配置其实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详细咨询保险方面的专业人士,毕竟配置适合自己的保险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