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
题文诗:
仲尼之门,五尺竖子,羞称五霸.诚可羞称.
五霸之盛,齐桓前事,杀兄争国;内姑姊妹,
不嫁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侈,以齐之分,
奉之不足;外事诈邾,袭莒并国;其事行也,
险污淫汏,曷足称乎,大君子门.若是不亡,
乃霸者何?齐桓公有,天下大节,见管仲能,
倓然托国,天下大智.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立为仲父,天下大决,贵戚莫妒;与高国位,
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书社三百,富人莫拒;
贵贱长少,秩秩然焉,皆从桓公,而贵敬之.
诸侯者有,一节如是,莫之能亡;兼此数节,
桓公尽有,又何可亡.其霸宜哉,定数非幸.
数者术也,术者小义,霸者依术,术者靠策,
出谋划策,贤能管仲,用之成之,义小非久.
【原文】
“仲尼之门<1>,五尺之竖子<2>,言羞称乎五伯<3>。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4>、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5>;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6>,以齐之分<7>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8>,并国三十五<9>。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注释〕<1>《集解》“门”下有“人”字,据《文选·陈情事表》“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注引文删。 <2>尺:战国时一尺合今 0.231 米。 <3>五伯:即五霸,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但又称“三代五伯”,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见《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 <4>齐桓:齐桓公,姜姓,名小白,齐国国君,公元前 685—前 643 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则:表示对比的连词。杀兄而争国:公元前 686 年,齐将乱,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齐襄公被杀。次年,小白先入齐国立为桓公,大败鲁军,并命令鲁国杀死哥哥公子纠。 <6>般[pán 音盘]:大乐。 汏[tài 音太]:同“太”“泰”“汰”,过分,骄奢。<7>分,一半 <8>邾[zhū 音朱]:古国名,即“邹”,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莒[jǔ 音举]: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袭莒:指桓公与管仲谋伐莒国之事,见《管子·小问》、《吕氏春秋·重言》、《韩诗外传》卷四。 <9>并国三十五:据《春秋》、《左传》、《公羊传》,齐桓公二年<公元前 684 年>灭谭,五年<公元前 681 年>灭遂,四十三年<公元前 643 年>灭项,共侵伐他国二十余次,其余不详。这“三十五”当为虚数,非实指。《韩非子·有度》说“齐桓公并国三十”。
〔译文〕
“仲尼的门下,五尺高的童子,说起话来都以称道五霸为羞耻。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的,因为那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拿他过去的事情来说,便是杀了他的哥哥来争夺国家的政权;拿他在家庭内部的行为来说,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门之内,他纵情作乐、奢侈放纵,用齐国税收的一半供养他还不够;拿对外事务来说,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国家三十五个。他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险恶肮脏、放荡奢侈,他怎么能够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得到称道呢?” 【原文】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1>!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2>,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3>,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4>,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5>;与之书社三百<6>,而富人莫之敢距也<7>;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注释〕 <1>於[wū 音乌>乎:同“呜呼”。 <2>倓[tàn 音淡]然:形容安然不疑。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初期具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开始侍奉公子纠出奔鲁国,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后,他由鲍叔牙推荐当了齐桓公的相,他辅助桓公成就了霸业,桓公尊他为“仲父”。 <3>忘其雠:公元前 686 年齐襄公被杀后,小白(齐桓公)于次年自莒回国,鲁国也派兵送公子纠回国争位,并派管仲带兵去拦击小白,管仲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死去而逃脱回国,但小白立为桓公后不记此仇,仍任用管仲为相。 <4>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十分尊贵。 <5>本朝:朝廷。朝廷是立国之本,故称“本朝”。 <6>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 <7>距:通“拒”。
〔译文〕“像这样却没灭亡,竟然还称霸,为什么呢?”答道:“哎呀!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坚定不疑地预见到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就忘掉了自己对管仲的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而国君的内外亲族没有人敢嫉妒他;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而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三百社,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秩序井然地,没有谁不顺从桓公去尊敬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并不是侥幸,而自有其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