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剑下天山》第四回伊始,提到的就是情感困局。记得小时候看梁羽生的书,最爱看的除了竞技中微妙的毫厘之差外,就是看情感戏。
细腻,真实,还有回味。如清莲淖水,素净幽芬。文艺范中又有高雅气质。
其实仔细看第三回,并没有写凌未风跟着刘郁芳,韩志邦同行。
在场谁能调遣凌未风?除非他自动请缨。
把刘郁芳和韩志邦安排在一起,估计是武元英,傅青主提议,有心撮合。可刘郁芳不会愿意只与韩志邦同行,她会设嫌又避嫌的。
她只要提出假如碰到楚昭南这样高手,那么足以让凌未风一同前往了。第三回就已经做了铺垫,他可以打赢凌未风。
而第一回里也明确说明,刘郁芳碰到楚昭南,只有招架之功。那么让凌未风前往,就起到牵制楚昭南的作用。
还真别说,敢情坏人就是这样设置的,情节发展得很自然。
值得敬佩的是,那么多人一起登场,要如何安排,真不是好应付的。
刘郁芳当着韩志邦的面,提到过往,那是非常揪人心的,可是行文非常简洁,说到点子,就顺势滑开,毫无拖沓。
有意思的是,在《牛虻》里主人公阿瑟之所以会假装跳河,他也是在撒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恋人琴玛(琼玛)身边出现了一个对她大献殷勤的年轻人,她似乎更看重人家。
而《七剑下天山》里凌未风就是牛虻,可在展图露隐情这一段时,和《牛虻》正好相反,刘郁芳在说了旧情之后,就明说没想过结婚。韩志邦脸色发白,只能说她的想法太可怕了,而且更可怕的是,刘郁芳看到凌未风的神情,本能的说好像又看到了旧侣,而凌未风的眼神,也让韩志邦看着害怕。
很明显那是刘郁芳注重凌未风,而忽略韩志邦。
这恐怕是给牛虻一点安慰,不然他实在是太苦了。
十六年前的事,其实就是楔子里写的,可不得不承认,断片式的卡位非常精准。
一开始看,会被杨云骢那段感情卷涉其中,而凌未风这一段没说明白,只看到刘郁芳狠狠打了凌未风一巴掌。
到了第四回,才在刘郁芳的回忆中知道,鲁王旧部被纳兰总兵抓住,她青梅竹马的恋人梁穆郎宁死不屈,可对方用了苦肉计,关了一个人,让十六岁的梁穆郎认为是同伙,对那人严刑狠打,梁穆郎动了恻隐之心,又当作是自己人,于是把总部地址都说了,造成大错。
后来鲁王旧部在多铎大婚前一天晚上去劫狱,救出梁穆郎,刘郁芳问他情形,他回答是他说的,于是被甩了一巴掌。
韩志邦听到这里还说,一巴掌还算轻的,应该杀了才是。
刘郁芳为梁穆郎说话,说他只有十六岁,韩志邦还说年龄不是问题,出卖组织是大事。刘郁芳这才说明原委,后来是抓住狱卒,才得知内情。这一下韩志邦无话可说,同时刘郁芳也明确拒绝。
看到两人对话,就发现韩志邦也许是关切则乱,他沉不住气,显得情商很低,难怪刘郁芳不待见他。
韩志邦心里只有事情的对错,只有是非,却没有从情感的角度考虑。在刘郁芳说话的时候,他要是仔细聆听,这件事刘郁芳也被折磨煎熬了很久,她更需要关爱,这样一来,他未必就没希望。
只是一路过来,他是付出很多,可念念不忘,未必就有回应,刘郁芳对他冷冷淡淡,加上凌未风有意无意透露出对刘郁芳个人习惯的了解,给了韩志邦很大的不安,他要急着表现也正常。
韩志邦出场,文字不多,可情节安排得自然又清晰,短短的时间内,逗孩子玩,两人互动,以及让位于喜欢的人,寥寥几笔,信手拈来,可三件事情非常清楚。
在第四回中,韩志邦着墨不多,可内心活动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真的是尽力了。
那么再看凌未风,他的情形跟杨云骢见到纳兰明慧一样,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会流露在言行举止中,偏偏两人都是毫无准备的被动状态,注定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那是一种无奈的情衷。
所以说凌未风这个人是个多面体,也不是高大全,他有个人局限,也有粗糙的毛边。尽管这么一来,这个人物更接地气,代入感更强,可是这个人设也就相应的,在设置层面上显得格外精致,各种比例都要恰当,不然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就因为这样,于是特别不能接受影视剧里易兰珠爱上凌未风的梗,首先易兰珠在王府那是锦衣玉食,出来后是颠沛流离,凌未风一个大孩子会把一个小女孩照顾得比人家才女亲妈还精致吗?
如果从粗糙到精细,那么被爱上,还是在情理上说得过去,可反过来,可能性真的不大。
这种设置和梁羽生作品有些格格不入,别看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也是天马行空,可在情理上,还有结构上,都是特别严谨的,给人非常通情达理感觉。他的作品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然后凌未风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也有各种缺点,可如果让易兰珠爱上,那么是在放大凌未风这个人物不正经的一面,会构成结构性的破坏,很难让看过原著的人接受。
也许这也是梁羽生作品搬上银幕的数量不多的原因吧,本身的比例非常精细,配方水平怕是赶得上可口可乐了,要动的话,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比较考验人,需要底蕴支撑,不容易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