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好久未写文章了!大概也如家乡的小溪,因干旱或别的什么原因断流了罢?难怪朱熹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呢!
家乡的小溪在我读小学时是“欢蹦乱跳”的,一路青石板,一路溪水飞溅,真是泉水叮咚响啊!若是下大雨,则在好几个去学校的必经之处水流汹涌湍急,小溪中几个过人的石墩子时隐时现,需脱下鞋子,卷起裤脚至大腿,小心翼翼地趟水而过;若那水轰然作响,放浪不羁,形成洪水状,则牵着大哥大姐的手或干脆趴在他们的背上被背过去;再不济就是小伙伴们手牵手“生死相依”地趟过去。在春夏之交,雨水特别多,那条通往学校的小溪也仿佛变成“大河”,而且喜怒异常,时而狂暴,时而狰狞,着实让人害怕,至今还心有余悸呢!若在金秋时节,雨水少了,但断流是从未有过的事;只是水流平缓了许多,也清澈了许多,看着安静了许多;就像一个毛躁好动的少年过渡到老成持重的青年,多一份思考与沉淀,少一份躁动与懵懂;不过,“懵懂”也有其好处,山洪暴发,有塘堤垮了或鱼随水溢出来,那鱼可能也想冲出山塘这“围城”到远方去看看吧?所以经常看到有几斤重的大鱼在“欢呼雀跃”,胆大的顺手可以捞几条鱼呢!当然,“思考”时的小溪反倒可爱一些,特别是像我这样胆小而喜欢宁静的人;水流平缓,赤脚在地凹处形成的“湖面”上捞小鱼仔也好喜悦,开心得不得了!捉鱼是次要的,那份兴奋至今想来都激动不已呢!
不论是湍急还是平缓,那小溪都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童少年读书的时光既懵懂又苦涩,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因为有小溪而增色不少呢!大概也是我心灵深处的“百草园”吧?欢快而灵动的溪流一路向北,去寻找理想的家园,不正是我童少年心思的写照么?况且那音律节奏极优美的潺潺溪流声陪伴我读到初中毕业,烙上了永不褪色的痕迹,在后来几十年的人生中魂牵梦萦啊!
但那是乡愁了。现在的小溪已面目全非,不成为小溪了!别说“潺潺”,有一股老年人尿大的水就不错了!我也很奇怪,山还是那山,地还是那地,人还是那人,为啥就断流了呢?大概是山塘干涸,田园荒芜的原因吧?就像时下青壮年奔赴大城市,小溪也“飞”到北上广深去了!也就像小小佘一样,因为积蓄的知识有限,思想肤浅,没有“活水”来,焉能不断流?文章又如何写得下去啊!
以前对“乡愁”比较模糊,基本上囿于央视四套的“记住乡愁”,也被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或窄窄的船票”所“蛊惑”,云里雾里,越发混淆,但现在比较清晰明了,所谓“乡愁”就像是家乡的小溪,童少年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哦!那溪多好!可是远方的游子回来再也看不到泉水响叮咚的景象了!也再也看不到稻穗金黄一片,稻花飘香的景色了!大概只剩下无限感慨与忧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