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从没想过会去石柱山。回过老家唐河很多次了,印象中一直是大片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点缀其中的无数乡村,各种水塘,种满了松树的土坡,却从不知道有什么山川景色。但是偶然的,今年过年回老家,表哥邀我们去石柱山玩。
起初我是不想去的,南阳是平原,所谓的山都不大,见过了不少名山大川,可能对这种小山都很难提起兴趣。更何况,俗务缠身的我却被这新年的雪困在这里不能回去,心情就如这天气般阴郁,也就懒得出门。
表哥已经来过石柱山很多次了,据他说,基本每年过年回来都要去一次。巧合的是,今年过年刚好下了雪,正是看雾凇的好时候。抵不住表哥的盛情邀请,我想反正现在也回不去,就去看看吧。
老家离石柱山十几公里,我们的车很快就到了。从我们这一面上山的路上人少,也不用收钱,听说另一边都是从南阳来的,上山还要收门票。这让我很吃惊,印象中老家一直是穷乡僻壤,第一次知道这边居然还有挺出名的景点。更让我吃惊的是,我母亲居然也从来没来过,她毕竟在这生活过近二十年,并且现在每年都不止一次回到这里。下雪之后,上山的路很不好走,越往山上走,雪越厚,路越陡也越滑。正门的山路已经被封闭了,车不能上去。好在表哥知道旁边的一条小路,从山脚下的村子里经过,车可以一直开到接近山顶。不过现在路上都积着雪,我们的车在山脚的陡坡前望而却步。我们下车徒步爬山。
越往山上走,地上的积雪越厚,雾凇也越来越多。漫山的雪白把阴郁的天气也照得分外明亮。抬头望去,上山的植被从下往上渐渐从灰绿交织的颜色变成了白色。路边的景色也随之不断变换:从一开始少量的纤细冰枝,到后面慢慢厚起来的细碎冰碴,最后到山顶上是如珊瑚一般厚厚的雾凇。
纤细的雾凇如雪白的杨柳,将一个个枯萎黯淡的树木点缀的别有一番韵味。
厚一点的雾凇又像在树木上不断伸展的枝桠,仿佛冬日的女神也不甘寂寞,在这枯萎的枝条上绽放了新芽。
而那风雪最厚重处,甚至连枝条本身都已不存在,只有茁壮生长的无数冰晶在炫耀着大自然的神奇造物,绽放出她的千姿百态。
隐藏在漫山雾凇中的,是一座青瓦红墙的庙宇,里面祭拜的是关公和一众神仙。庙前有个巨石,如一只巨大的佛手,点缀着些许风雪的沧桑。
山顶上是两块巨大的石柱,上面是颜真卿题的四个字:石柱擎天,相传这正是大禹治水时用来锁船只的石柱。
石柱的旁边是两尊观音像,一大一小立在石柱旁。观音的两面分别对着山的阳面和阴面,呈现出一半雪,一半干的相貌,仿佛此时的天气般阴晴不定。不过奇怪的是,两尊观音像上有雾凇的一面却不相同,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好像各自怀着不同的心事。
从山顶向下能看到半山腰的庙宇和漫山的雾凇。放眼望去,尽是雪后苍茫的大地。只是一面的远处是平坦的旷野,另一面是层叠的山峦。
两块巨大石柱的后面有个道观,名曰天柱宫。道观的正门对着上山的正路,我们沿着这条台阶路一路下山。
下山的路上,天气竟然放晴了,夕阳洒在我们归去路边的枯枝上,道出了冬日的眷恋与不舍。也许,这便是暮日的送别吧,终于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回去的道路依然是曲折而蜿蜒的,然而在暮日的余辉下,那冻结在道路上的积雪已经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