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有个上初二的小弟弟问我,他不打算上高中向直接退学,去打职业电竞。因为他觉得这样比读书有出路。他说他现在学习成绩排名全班倒数,已经全然对学习没了期待和动力。他认为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习成绩论短长实在不公平,他自己也不屑去做个死板的“书呆子”。
只是忿忿不平完后,他仍然多少有些心虚,所以他问我,不好好学习这辈子会不会玩完?
前几天看完《垫底辣妹》,我早已原谅自己不争气的泪流满面。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小说的电影,讲述了学年垫底的女高中生用一年时间将偏差值提高40,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
同样是深受“应试教育”、“升学压力”苦楚折磨的东亚国家,日本在这方面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除了最近的《垫底辣妹》,我不得不说说那部至今影响我三观的电视剧——龙樱。
只不过相比“辣妹”一人孤寂努力地考应庆,龙樱是在讲一群人努力地考东大。同样是恩师,相对乏味空洞高喊“努力奋进”的廉价鸡血鸡精GTO麻辣教师,龙樱里边那个前“暴走族”成员樱木老师在组织一帮各怀心事却又同样想要证明自我价值的“吊车尾们”突破自我,完成在他人眼里不可能的目标——考上全日本第一东京大学。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与自我的反省,于普通人而言其现实意义深刻得令人发指。
2.
曾经意见领袖韩寒之所以能被一帮“中二少年”所敬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在《通稿2003》言之凿凿地向应试教育开炮,批判国内的应试教育将不仅将试卷答案刻板地“标准化”,连对人才的培养也统统砍枝去叶泯灭个性地“标准化”。正是这一驳,驳出无数人的心声。
那些年我们也曾在题海战术中一再沉沦而迷惑不堪。所以,早已对学习目标自暴自弃的“差学生”可以给“读书无用论”再添一个正当的理由,还能美其名曰:追求自我个性的觉醒;而一部分所谓的“好学生”在迷茫不已的时候,也会用当初风靡全国的“素质教育”去质疑现状,一再反问学校为什么要刻板地训练自己成为只会答题的“考试机器”?
所有人都能在产生倦怠而放纵自己,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给自己的懒惰寻找客观的借口。
3.
在电视剧龙樱中,主人公们一直轮流不断地在质疑和追问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
作为学生,当我们弱小无助无力改变规则却又对现状极端不满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屈服于应试教育的现实而埋头把自己训练成考试机器?
发奋努力地读书考试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面对一群叛逆又软弱的少年,樱木老师给了这样的回答:
“这个社会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这个规则生活。但是所谓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只是那些头脑好的人为了方便自己而制定的。聪明的人能不被骗并且战胜规则,笨蛋就会一直被欺骗吃亏输下去,这就是现在社会的体系。
但是,即使是遵守规则的人之中也有聪明的家伙,巧妙地利用这些规则,比如说,税金、养老金、保险医疗制度等福利体系,全部都是头脑好的人故意弄得很难明白,设下的从什么不想知道、头脑不好的人那里大笔捞钱的圈套。也就是说,像你们这些不用脑子,光是抱怨麻烦的家伙,就会一辈子地被骗,被迫付出很多的钱。你要是不喜欢这样的世界,就自己重新制定规则。
教给你们一个唾手可得的方法:去东大读书!如果你们要是不想被骗不想这样一直吃亏下去,你们就给我学习!只有填鸭式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思想是要作为绝对指示来遵从。除了填鸭式教学以外,教育还能做什么呢?必须是反复的训练,就是要成为“考试的机器”,做到能瞬时反应。没有规矩你们能做什么?你们什么也不能做!”
草莽时代不乏暴发户。但是在日益复杂精细的知识经济时代,你可以罔顾现实自欺欺人,也可以无视规则期待不劳而获。只是人生在世,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暗中标着价格,其中就有不劳而获。
电视里樱木老师的话语满是刺耳与直白。台下一向叛逆又反骨的学生,却在此刻沉默得无言以对,握紧揣起课本的拳头,暗自下了决心。
4.
跳出剧情,那些年我们不是没有仰望过美国等西方国家“充分尊重个性”的素质教育。倒是这些年那些发达国家发觉自己搞了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后发觉,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基础拼写能力和基础阅读能力与东亚学生相比逐年下降不说,自己的高等学府里,可以发展第一生产里的理工专业满满都是亚洲学生。
当初的叛逆少年韩寒如今在娱乐圈和赛车场上混的风生水起,在他的《通稿2003》再版时他却一反常态认为自己的成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并惊天大逆转地开始反思:
“这是我十四年前的书了。十七八岁写的随笔。针对二十年前的应试教育。时过境迁,现在看,肯多地方解气但过激狭隘,未必都有道理。有些有些对我而言没错,但对其他人并不合适。”
先摆一个事实,所谓西方的“素质教育”与其说是学校社会的义务,不如说是孩子父母的责任。大多数中国家庭其实在客观上支付不起西方精英式“素质教育”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多上几趟思想教育课那么简单。看看那些为了让孩子挤进名校的西方父母便知:
除了校内的GPA分数,要大手笔投资孩子的“高专精”课外业余爱好比如钢琴、网球、花样滑冰等贵族式运动,要费尽心思想办法为孩子寻思高端慈善志愿者的入场券,还要留出一大笔“校友捐助”资助给学校以为孩子搭建好进入名校的桥梁。
这种“素质教育”与其说是考验孩子不如说是真正地拼爹。拼的是孩子爹的财力、实力和人利。其结果只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好越来越精英,越来越同中产及其以下的孩子形成泾渭分明的“马太效应”分界线。
对于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而言,现今依旧采取应试教育的模式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宏观层面,对于经济发展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应试教育可以减低执行成本,兼顾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可以最大层面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打开阶层上升渠道,从而有效地改变中国的阶层构成和民智的开化。
微观层面,比起文学鬼才韩寒以及那些电竞天才等被称为“幸存者偏差”的牛人,大多数人资质平平到不足以论天赋的境况。但是这些“天赋平平”大多数可以通过合理的应试教育被训练成基础学科扎实的人才,通过训练正确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个人“质变”的迸发积累必要的量变。樱木老师一语道破真相:
“在正是遵守规则的人才是有独创性,有个性的人在近代科学的世界中,凭胡乱的想法是不可能有大发现的。大家都很好的理解基础研究,在遵守这个稳重的规则的基础上,研究才能得以进展。没有遵守规则的精神,不可能有学问上的发现。”
5.
其实等我们步入社会后发觉,生而不等的资源配置、粗综复杂的人情人脉、转瞬即逝的机遇运气等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前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不再单纯地取决于个人天赋或是努力勤奋。
而学生时代那种为了信念目标,甚至只是简单争口气的倔强而拼命念书,最后在成绩上终能有所回报的成就感和兴奋感。作为学生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学习的方法用对,付出和回报绝对成正比。
所以我特别想对那位认为“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习成绩论短长不公平”的小弟弟说,很多年后我才惊觉:高考其实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完全公平的竞争。
在这最后一次完全公平的竞争中,如果我们专注地努力过,无悔地拼搏过,奋发地努力过,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日日夜夜里由汗水泪水凝聚成的坚韧不拔以及为突破自我的爆发力,无论最后成败与否都必然会刷新今后你人生的新格局。因为你对自己问心无愧!
在所有人都问心无愧的结局中,樱木老师望着那颗大家一起种下的许愿樱花书,坚定地告诉大家:
入学考的正确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要是没能到达这个唯一的结果就是不合格,这是很残酷的。但是人生是不同的。人生的话,正确答案有好多个,所以你们不要怯懦于生存这件事。你们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考上的和落榜的都给我听好了,你们给我抬头挺胸,堂堂正正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