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香港有四大才子的说法,排名不分先后,分别为流行曲的霑叔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金庸,其中黄霑已因癌病于2004年逝世,金庸也于2018年10月30日逝世,倪匡更早于1992年便遗民美国。
若说这名震香江的四人共同撑起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届半壁辉煌,并借由公众平台、影视媒体等方式将华语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应该不会有人质疑。不过现在数数,这些算起来可以说是我爷爷那时代的风流人物,而今还在活跃的,只有蔡澜一人,当然黄霑等三人的影响力同样经久不衰。横跨两到三个时代,现今还能看到蔡澜先生出书,这种犹如穿越时空般的幻妙感,从翻书开始,就让人神往。
当然,其实从一开始,蔡澜就走得离公众更近一步。别人爱写小说,他偏偏只写随笔,笔触停顿间聊一聊的皆是美食、旅行、休闲、美人,和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从最早开设专栏,到后来各地美食探店几乎以一人之力做出不输米其林认证的黄金招牌,再到如今几乎每逢新年之际,蔡澜都会专门开放一个月的微博评论,来为一众网友“答疑解惑”。从未被时代抛下,自然也很难被大众忘记。
想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先来看看微博问答最直观,短短数字,尽显人生老辣:
问:除了多读书,还有什么方法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答:没有。
问:蔡先生,如果坚持一件事付出了却没有回报怎么办? 答:算啦。
其实人老成精这句话一点不假,这里的精不是“精明”而是“精炼”,把道理都活进脑子里足以让人看淡许多事情,再不用斤斤计较,也不会怒发冲冠,更不必自命非凡,心气如年轻人,情绪则如佛。大导演楚原在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致辞上就说到“人生失意倍多如意少”,不过他转眼便笑“这个终身成就奖奖给我这么个没有什么成就的人,的确受之有愧。”
蔡澜不也曾在节目《开讲啦》中说“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你看本书中那篇《厕所文学》里,他不还说起对自己作品的文学分类,来一句:“放在厕所里,一次看一篇,吃了泰国菜、韩国菜,可以看两篇,就算作厕所文学吧。”一介才子自谦为白云大妈的《月子》水平,也算是应了他的人生哲学——好好玩。
不过,蔡澜老先生不那么“老”的时候,也已经足够豁达了,年轻那会他就自嘲“小混混”,成名之后也没装出大家气概,在那档《今夜不设防》里抽烟喝酒黄段子、语不惊人死不休,堪比于谦。不过虽说如此“混日子”,四大才子的另三位依旧给出了极高评价。
倪匡说:“蔡澜是少有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 黄霑说:“蔡澜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金庸也曾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说惺惺相惜也好,说他们朋友情深也罢,不过这金字招牌可不是随便人拿得动的。
回到近些年,蔡澜的身份越来越趋近人生导师的定位,不过他在书里不爱写这些,做“导师”总得有人提问,自问自答肯定有些卖弄的傻气,他更爱说的是:“吃点好的,别亏待自己。”
本山大叔在小品《牛大叔提干》模仿玻璃厂厂长,范伟提醒他要在开饭前说两句话,本山大叔憋了半晌,第一句说的是“吃好,喝好”,第二句是“喝好,吃好。”他在小品里扮演的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也就是范伟这类白领对应的普通大众阶级,所以说起话来,两三句离不开吃,或是为了某道菜的设计精美而感叹,或是为一大桌子的铺张浪费感觉心疼。
这是一个艺术家对大众人生对直接的观摩,人活着,总离不开吃嘛。
蔡澜能够与我们走得如此之近,“吃什么”“如何吃”“要好吃”帮了很大的忙。让我们看看他吃了什么吧:
在西方鼎鼎大名的中餐馆——万寿宫,最合适的本地食材配合最地道的中国做法,尽力做到让每一位顾客都觉得贴心;福建大厨陈奇辉的拿手菜“下廪羊”,大师级的羊肉草药汤,羡煞羊痴;巴尔扎克酒店的老厨子一席法国菜,被奉作“料理的铁人”。
上等料、大师傅、好心情,菜一般错不了,这是最等价交换的人生原则。但菜可不比人生简单,好食材有好做法,寻常菜也有独具匠心的烧制过程。
深夜食堂同款的蛋包饭,靠的就是一耐心,两个锅,一手煎蛋,一手热饭,最后玩个花活,蛋液随利刃瞬间破开,蛋液浸入米粒,“色香味”自然“色”字当先;还有另一个煎蛋作法更是有哲学意境,蔡澜破天荒的想考厨子最美味的煎蛋是什么样的,大厨夹过一口烫红的铁皮,鸡蛋单手打开,就这么边煎边递到蔡澜面前,“你什么时候想吃它了,那它在那个火候就是最美味的”。
啧,人老成精。
蔡澜本书起名《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这道理其实都在题目上了,而一篇篇故事非但没有多加赘述什么菜肴之外的情怀,反倒真如一个老饕般事无巨细地分析一口口吃食的做工、材料、技巧,不自觉得看着让就人饿,让人笑。
不过我想,看饿了,便书的意思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