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微信公号“新华视点”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创“隐形资助”的方式,通过程序统计学生在食堂的消费记录发放补助,目的在于让贫困生更加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从2004年到现在,中科大已“隐形资助”贫困生4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600万元。
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忍不住点赞在隐形之上,我还听到有朋友用夸赞的语气说道“资助也好,扶贫也罢,都要这样才好,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文/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新著有《微博运营完全自学手册》
这其实除了是对当下一些资助贫困生乃至一些扶贫行动,宣传为先、重在作秀、后继乏力的针砭外,透过中科大的“程序统计”,其实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延续了十余年的大数据身影。
早在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曾经出过类似的新闻,但彼时很多人是当做趣闻来阅读的,甚至还有媒体质疑是否有侵犯隐私或以偏概全之嫌。当时,一名女生因为正在减肥而减少了校园饭卡的使用,却引起学校的困难生预警系统对其关注。这个预警系统的模式,和中科大的相似,都是通过消费数据来了解同学们的经济状况,如果花销比正常情况明显少,校方就会通过短信联系学生本人。
其实,类似这样的大数据预警在不少高校里都已经成了系统,而饭卡只是大数据中的一个项目,此外还有勤工助学时间每月超过40小时、家庭人均收入情况等;哪怕是饭卡消费的细节上,也采取男、女生分开统计,不含周五到周日这种“回家吃饭”的时段,如上海交通大学还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个“家庭经济可支持系数”的算法,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用在了对贫困生的温馨关怀之上。
当然,这样的大数据,也由于数据来源的局限,只能算局部大数据,并不能真正给一个学生进行“画像”,但作为参考,作为细节把握,也同时作为一个衡量与预警,它却体现出了大数据的题中应有之意——让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科学,也让许多人无法钻漏洞、打擦片球……
或许,中科大和一系列有类似行动的学校此刻该做的事,是将算法公开,现在全国高校里推广,然后再完善、再丰富、进而落到更多的扶贫行动以及更多的社会服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