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的企业就如同猪,是盲目的,但是用户的参与可以像台风吹起你。
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句:「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
为什么说参与感是台风呢?
在互联网口碑为王的时代,人们不再通过「品牌」来判断是否应该去购买。
有可能是口口相传,效仿身边人,是「他在用这个,那这个可能好,我也可以试试。」的心理;
又或者是贩卖体验感以达到认知一致的情况,「买不买不要紧,来试试呗!」「这道菜好不好吃,你先尝尝呗!」,当你尝了试了,感觉还真的不错,那购买行为就开始了。
但最为极致的,还是「参与感」,让用户参与到每一步里,一点点跟着自己的想法改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无数的业余爱好者可以组合形成一个wiki,认知盈余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无数的手机爱好者可以创造什么呢?小米提供了这种「参与」,让无数发烧友疯狂。
小米是如何激起参与感?
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做爆品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
精简产品线,要做就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无法替代。做粉丝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
参与感扩散的背后是「信任」,是只有微弱金钱关系用户向更高信任度的强关系用户关系进化。粉丝文化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再通过员工扩散到身边亲友,其次要让用户获益。
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所以我们常说“吐槽也是一种参与”;其次是荣誉和利益,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做自媒体
传统的口碑传播场景,比如说理发店就是常见的口碑传播场所,人们在理发的时候会闲聊会分享信息。这种场景下的口碑传播,速度很慢,而且很容易断裂,传播到更大的圈子就中断了。
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平台中,人和人之间的信息连接变得特别扁平,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千百倍,从以前的按月、天到现在按分和秒来计算了。
过去,信息引爆的路径必须先有核心媒体的广泛报道,才会有社会的热议。然而到了今天,一条信息的引爆往往先有公众的热议,接着才有媒体的跟进和放大。
“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
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 开放参与节点
小米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MIUI系统。这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
开放性就让很多国外的用户参与进来,他们自己发布了MIUI的英语版本、西班牙语版本、葡萄牙语版本等。这种开放策略吸引了国外很多发烧友用户去深度传播MIUI,国外的口碑又反过来影响了国内的市场传播,类似出口转内销。
「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
设计互动方式
扩散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开放的产品内部就植入了鼓励让用户分享的机制,2013年现象级的休闲游戏“疯狂猜图”和“找你妹”就做得非常好,每天都有几十万条信息是从产品里简单就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
二是官方从和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话题来做专题的深度事件传播。扩散口碑事件
「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互动方式要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
2014年春节爆发的「微信红包」活动就是极好的互动设计案例,大家可以抢红包获益,有趣而且很简单。 「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影响十万人百万人更多地参与,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
这就构成了小米后来很重要的两点:
第一是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
通过用户参与「才」能够做出好产品第二是靠用户的口碑来做传播和营销。
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大范围扩散,一定的基数上便会「引爆」信息
「用户的参与感」是小米的核心点,通过参与感来完成产品研发,来完成我们的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用户服务,把小米打造成一个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轻人愿意聚在一起的品牌。
这就是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把用户当朋友」。
是的,这是《参与感》的读后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