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包括的书,思维导图见文末:
- 高倍速阅读法,[美]保罗·席列
- 如何高效阅读,[美]彼得·孔普
- 超级阅读术,[日]斋藤孝
-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日]桦泽紫苑
- 深阅读,[日]斋藤孝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日]奥野宣之
我得承认,在此之前,我不是一个很会看书的人。虽然我很喜欢书,每次京东中亚大促都会屯书,也会从图书馆借书,Kindle入华第一时间就买了一部。但是似乎,搬回家很多都会吃灰,翻开一本书,只会逐字逐句读,看到一半就没耐心,最后就像翻僵尸一般扫完,合上书,这本书讲了什么?并不记得了。微信里的干货长文,也并没有太多耐心看下去,匆匆扫了两眼就关掉了。我意识到了问题,并下定决定好好学习一下读书法。这次看了6本阅读法有关的书,总结如下,和大家分享。
一、阅读法结构
这几本关于阅读的书,内容各有侧重。《高倍速阅读法》主要介绍影像阅读法,用于速读。《如何高效阅读》通过提高理解能力、提高速度这两个角度来讲解速读。《超级阅读术》主要讲的是有关阅读的全流程方法论,从选书到输出,精读速读均有介绍。《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主要介绍了作者关于读书的三项原则和两个关键词。《深阅读》更关心在信息时代如何重拾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则通过做笔记的视角来看待如何读好一本书这件事。
汇总诸位作者的观点,阅读,从流程上来看,主要是选书-->购书-->速读-->精度(可选)-->输出。下面会从流程角度穿插介绍这几本书的观点,还有我的一些看法。
二、选书
1、选书类型
斋藤孝老师在《深阅读》里推荐我们尽可能多读古典佳作,如果觉得看不懂,可以先看白话翻译,或者是图解本、解释本,这样会更好理解一点。甚至,一些“当代经典”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从作品的深度、表现力、洞察力上看,经典作品对我们而言好处更多。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提出,我们要留意“枢纽书”,枢纽书指的是“为XX准备的读书向导”,这类书,除了讲解XX的基础知识,更能引领你不断的找到其他的相关好书。
我们要建立购书清单,它能有效矫正我们主观购书的选择,不断更新列表,也能更好的看清楚自己的读书需求。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提出“守破离读书法”,这是一种基于你目前需求的选书指南。当你需要扩展优势,就需要破和离。当你需要克服短板,就需要守。
- 守:初级书,学习基础、认真模仿;
- 破:中级书,促进自己的成长,学习别人的方法;
- 离:高级书,帮助取得新层次造诣,探索自我模式的“突破”书;
桦泽紫苑提到,读书也需要分散投资。碎片信息、报纸、周刊是超短期投资,内容时效性差;马上就能用的技能书属于短期投资;有关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的是中期投资书;有关思想、哲学、生活方式的书,不能马上给你的生活带来变化,但是从长期来看是有益的,这个是长期投资。
2、找书途径
去书店买书,可以多翻阅挑选。可以多参考行家推荐的书,比如杂志书评。参考报刊的企划,而非畅销书排行榜,因为畅销书可能并不是你所需要的书。
《超级阅读术》介绍了滚雪球读书法,当你喜欢上某个读者的时候,可以多深挖他的作品。
三、购书
买书也挺有学问。
桦泽紫苑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中介绍了一种年度预算购书法。他喜欢每年存一笔资金进入亚马逊账户,作为本年度的购书预算,每次要买书,直接从余额里扣。这样就不容易关注每本书的价格,你只需要关注年度的购书预算即可。
很多作者提到了以Kindle为首的电子书,便携、便于保管、经济实惠、可以买了马上看、可以随时回看、可以标注、通勤场景下可以方便阅读。但是我觉得,电子书这种东西,要根据需求来看,电子书翻页,是一页页往后翻,要跨页翻看比较麻烦(虽然Kindle现在支持)。我个人的经验是,需要做笔记、实用类书、商业书、彩页书,最好看纸质版,学习做笔记都方便。其它的小说、文学等品类,电子书可以很好的满足需求。
关于是在实体店买书还是在网上买书,奥野宣之的经验是,如果对作者或者内容比较熟悉,可以网上买。其它情况下,建议先去实体店看看,可以先翻阅一下书的内容再做决定。
四、速读
速读部分,主要介绍《高倍速阅读法》中介绍的“影像阅读法”,因为这本书讲速读非常系统。
1、影像阅读法
影像阅读法分为5个步骤:准备-->预习-->影像翻阅-->复习-->激活。
- 准备:你需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有想收获的结果。通过“橘子集中法”进入集中学习模式。此时不要急着阅读,放松挺直背部,心中默念读书目的,保持平静。
橘子集中法:感受一个橘子的重量,想象它放在大脑后上部15-20cm处。闭上眼睛,使橘子保持平衡。保持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
- 预习:浏览整体框架(封皮、序言、目录、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了解作者大致想法。评价这本书是否符合阅读的目的,决定是否接着阅读?
- 影像翻阅:进入快速学习模式(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缓慢深呼吸*3),强调目的意识,排除杂念。进入摄像焦点状态,翻页时,尽量不看文字,看页面四周留白的部分,在脑海里想象连接书页的四角,画X字。配合翻页节奏,心中可以默念一些简单词。保持2-3秒/页的速度,影像阅读全本,获取全书印象。
- 复习:把握文章主体结构,每20页找出一个触发词。触发词是核心关键词,引导读者理解原文意思。从书里找到20-25个触发词即可。此时并不需要深入阅读,仅需要根据触发词,提出相关的问题即可。我自己的感觉是,可以不用严格按照每20页一个触发词来执行。每一个章节、甚至是小章节找出一个触发词即可。
- 激活:重审问题,利用超读、摘读、跳读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视线集中在每页中间,寻找有关键意义的词语,发现“疑似”答案,停下来摘读,完毕后继续超读。跳读适合以传达信息为中心的长篇文字材料,跳读段落第一句找出中心观点即可。
2、其它作者观点
其它作者的观点,《深阅读》指出,速读遇到不懂的,可以暂时跳过去。睡前读书定下读书的时间,比如“这一章我要15分钟看完”,以此约束自己规定时间看完。《超级阅读术》告诉我们,买下书后,马上读,趁着情绪高涨效果最好。二成读书法,阅读书的20%就能抓住重点。在书店读书可以训练速读,因为有场地和时间限制。
《如何高效阅读》说,速读重在理解,通过主题句快速理解。95%的主题句在段落第一句,找出大意,不过分关注其他部分的分析。提高阅读速度,千万不能回读,不要觉得自己落下什么东西没看就要罪恶感。更不能默读,脑子里不能出声,这个是拖累阅读速度的罪魁祸首。当你速度提快时,你就快到仅依靠视觉就能看完,此时就不存在默读了。手势也能帮助,手在页面上从一边向另一边快速摆动,像擦过一样,这个叫“刷页/视读”,手一边刷一边慢慢的开始往下拉动。我个人很喜欢这样,手就像给眼神一个约束,限定眼睛扫视手划过的区域,并要求你的眼神跟上手滑动的速度,这样也能顺带消灭回读。
3、特定文体阅读
- 说明文:首先看开头结尾,重点关注介绍、发展、总结
- 小说:找出人物、场景、时间,搞清楚情节线索。我们最初会看到一个或者多个人物角色试图做某件事,而后这个故事会很复杂,比如陷入困境再解决困境。
- 抽象文章:后面的段落为前面的内容提供示例或解释。学会找出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多学习一下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规划更长的学习周期,拆解分成若干学习任务。
- 报刊杂志:重要的信息在开头,新闻特写或者社论,需要关注一下末尾。
- 信件:只读一遍,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写下你的回复。快速评估优先级与重要性。设置自动归类。特别关注信件中的数字。
五、精读
貌似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快速阅读,反倒忽视了精读,这次只有《超级阅读术》这本书介绍了精读的方法。
朗读是精读的必要技能。值得注意的是,与之相反的速读,则是要消灭掉默读。文字的意义会通过朗读进入大脑。
翻译,是极致的精读。如果你看的是外文版的书,可以先看译本,在译本上做标注,再在原著上找到对应的段落朗读。
背诵,如果能背诵全文,就能把握文章脉络。把想要背诵的段落复印下来带在身上,随时翻看朗读。回想到小学语文课背书,真是噩梦般的回忆。我个人感觉,熟练应用即生巧,背诵在当前时代,不是特别有必要,考虑到大家时间宝贵,除非是自己行业特别经典的著作。
抄写,抄书也能让书中的知识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意见同上,时间宝贵,可以寻找其他的方法达成阅读目标。
带着和人去谈论的目的去用心读书,可以提升引用能力。这个属于输出的部分,在输出部分会详细讲述。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读书笔记法,也能提升精读效果。读书要做记号,通读时,遇到有价值的内容,折一角;重读时,针对折一角的内容,如果还是觉得很精彩,可以再折一角;第三遍,对折了2角的内容,如果还是觉得有价值,可以做标记了,摘抄至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要求“摘抄+评论”,记下自己的看法、问题及思想。
六、输出
输出,是为了为我所用。
输出好处多多,可以养成将读书带入话题的习惯,让文章结构进入大脑,提升发言建构能力。闲聊时也能掌握充满智慧的遣词造句。我自己的感受也是,通过输出,写点东西,能加深自己对这本书的印象。我之前实习做PM,读了一本《上瘾》,我就写了一篇产品分析,套用《上瘾》的观点,我现在对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还印象深刻,这都是输出给我的好处。这篇结合《上瘾》的产品分析,在我的主页里就有。
评价阅读效果,就在于你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向别人说清楚,告诉别人自己对哪里感兴趣,对哪部分印象深刻,说明的时候尽量引用书的内容。
读书会是个很好的输出形式,2-3人,营造适度紧张增强读书效果。此外,还可以和别人分享你的笔记,在社交媒体分享你对这本书的140字看法,甚至是写书评。
七、习惯养成
阅读前,给自己一个舒服的阅读环境,在漫射灯光下,坐在椅子行,背部紧紧靠着椅背。书的位置最好和眼睛构成45°,在书下垫几本数,就可以构成这样的角度了。
在你独处的时候,是读书的最好时机,安静无人干扰。在家里,可以自己设立一个书架,书要确保书脊朝外,这样你看到书脊,就能回想起这本书的内容及自己的思考。除了书架,在床上、客厅、桌上、卫生间各个地方,都可以摆上几本书,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逼迫自己随手阅读。
通勤时间,在地铁公交上,玩手机是最大的浪费,3天的通勤时间,加一起足以阅读一本书。如果可以的话,尝试有声书,就不用自己在地铁里翻页了。我感觉在地铁里看书,车子太晃,光线也不好,看书比较累,我喜欢在地铁里听书,效果非常好。
关于读书的时间,可以将60分钟划分成4个15分钟,效果更好。因为人可以在15分钟内维持较高注意力。你可以在45分钟内维持普通的注意力,如果可以的话,在45分钟后稍加休息,注意力可以延长到90分钟。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提出一些观点,比如不要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比如图鉴、词典等。要多读纸质百科全书。这个我不是很认同,网络时代,查阅参考书,时间成本如何衡量?还有多读百科全书,对于工具书,应该是有目的的寻找,而不是无意识的“多读”,况且我们还有维基百科,纸质百科全书是否还有必要?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杂志等)。杂志电子化订阅用户越来越多,价格低廉,但是电子阅读体验不及纸质杂志,但胜在编写和易读性,两者可以权衡。
杂志要边撕边读。我觉得实在太暴力。实际上:1、杂志并不重要;2、阅读速度很快,速度为王,没必要精度,很快就能翻完。本文说的撕书,可能因为长时间杂志随身,需要减重,但实际上这种场景存在可能性/需求优先级很低。
读后感从摘抄开始。这个我觉得可以通过摘抄形成脑图,效果更好,脉络也清楚。
用复印机让读书更方便。原文的意思是,把书上重要的东西复印下来,剪贴成笔记,但是我们现在均以电子笔记为主,这些东西是否还需要?
希望这些阅读的方法论,能给未来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附:六本书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