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加入工作的伊始,自己就有保存和记录一切的习惯,从收到的每一封邮件到记录每天在做的事情。久而久之,自己因此在公司中“小有名气”,因为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囤积收集的习惯,让自己总是有很多的数据可以翻来覆去的查找,帮自己或者别人找到想要的东西。沿着这个逻辑,自己便多了一个帮别人找东西的“副业”
02
也是在这个离开校园开始工作的时期,自己逐渐养成了记账的习惯。一开始用Excel记录每一笔支出,慢慢地开始增加了归类和统计功能,看看钱到底都花去了哪里(说到底还是因为穷啊)。然后逐步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己开始寻找合适的app来完成这些工作。这一习惯也延续至今,虽然流水明细锱铢必较,不过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入不敷出的窘境…
03
从2012年开始,自己便养成了一个随身带着一本日程本的习惯。自己偏爱一年一本,一天一页的形式。把每天在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完成了什么,什么正在进行,什么等待别人回复种种。记录、批注、符号、提示…这确实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工作井然有序的同时有填满一天的成就感。与此同时,这种记录一切的习惯也在逐渐膨胀,开始遍及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时常会想:要不我把这个也记上吧?于是乎,每天保持的记录习惯也开始一点点占用自己更多的时间。
记录习惯的膨胀,在开始压缩我拿来做事情的时间之后开始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想我一直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将现实中物质的囤积癖带到了记录这件工作,或者仅仅是工作的一个小环节上。另一方面,是对于信息获取的途径的担忧以及恐惧,说白了,就是“不知道”的不安全感。自己开始逐渐觉得,冰山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自己的记录中,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或许就是露出水面的那10%,甚至可能连10%都没有。那些邮件抄送自己的,不看也没关系;别人问起来,再看也不迟。有些记录,比如买东西的订单,网站都帮你保存着。什么?网站只有近3年的记录,3年前的东西还在么?3年前花了多少钱买现在意义也不大了吧?
我们其实都想着把事情做好,很多时候做着做着会忘记考虑度的问题。一不注意便矫枉过正了。时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没有必要继续下去,可能会有和过去不同的答案。我们总是想着要多做一件事情来解决一个问题;当加法思维开始压垮你的时候,思考下减法可能会有不同的出路。
和物质上的断舍离一样,也算是一另一种形式的断舍离吧。我想,我大概已经不想做一个“收藏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