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俩娃四年级了。送完俩,要开始工作,心安静不来。我觉得有必要撸一下脑袋里的东西,不然要炸!——我需要化解基础教育阶段家校配合中产生的焦虑。
焦虑来自多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社会上拼的家长客观存在,让人无法忽视。暑假里,娃的闺蜜们几乎个个报辅导班,我们娘仨却兴冲冲奔娃爸那里,团聚乐呵。人家在努力,我家俩大量暑假时间荒废,罪恶感爆满。怎么整?早在两年前参加娃同学生日聚会,听饭桌上其他几位妈妈谈论辅导班经验,我非常不屑,明确表示我不给娃们上学科辅导班。我不认为那是必需品。可是,四年级开始了,询问一圈,貌似我落伍了……
其次,家庭实际。请娃爸暑假辅导俩的计划,泡汤了!作为距离娃们学习生活最近的老妈,我带俩的过程中会有不上辅导班的罪恶感,所以,很想充分利用暑假。打包一沓子语数外教材加教辅,万里迢迢带到娃爸那,请他协助点拨点拨。实际情况是,此男人深陷工作洪流,中午吃饭见个面,晚上回家十一点以后,周末或加班或补觉,既无陪玩,点拨亦化虚无。突然意识到,身为父母,家校配合的问题上总得有个人为主,貌似处理最切近的人还是我自己!我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第三,现实经验。我不熟悉的妈妈们,好像已经打了鸡血!每天早上送娃结束,我就近在麦当劳吃饭并看会书,每天,每天,若干个送娃结束的妈妈们,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或谈论老师,或谈论家教,或谈论小升初。不听也得听!把我搞毛了!她们不吃饭,仅圈坐一起讨论,难道,妈妈们鸡血到如此地步?
而熟悉的妈妈们亦各有状况了。开学偶遇某同事,急匆匆骑着小电驴,我揶揄地问她,小奔驰怎不开了?回说,为了娃补课,弃车就近租房,开小电驴方便穿梭附近的辅导班。巴拉巴拉讲了很多。我站着听,震得心拔凉拔凉,嗖嗖滴。她娃重点小学,她坚持快乐教育,二年级前死活不上任何学科型辅导班。如何变成此番模样?我这一拖二的四上俩娃,很多东西真是不注意,就溜走,所谓关键期的教育,就容易流产了。莫非上天给我敲了警钟?事后,我问一圈家有小、初生的同事,各有状况,各有烦恼!突然将我惊骇住:现在我可以做什么,抓住什么?
第四,理论经验。就儿童发展规律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整体特点而言,小学中年段学业学习相对稳定,是逻辑思维发展关键期,也是个体“勤奋”“努力”等与学业有关的品质发展的关键期。学业成绩与小升初所需的各种要求有直接关系——因为各种学业和个性品质、个体素养的积淀需要时间!两到三年,还可以。不算太晚。掐指算算,琢磨琢磨,开始纠结和焦虑了。因为我要迅速趁着开学好时机,配合娃们成长和学校要求,落实很多东西,不然后悔的是我,耽误的是娃们。哎!
深深地叹息……
这林林种种,让我焦虑,不得已,抽空集中看了点东西,心下多少有点收获。一点点做吧。心态倒也一天天平和起来。
焦虑和不确定性有极大关系。焦虑,很多时候是因看不清,无从下手。反之,淡定。
还好,来得及。至少我发现,某种程度上,育儿先育己。我还算是个爱学习的人。
罗列下对我有启发的资源:
一、与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观念有关的。
1,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中《你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我要育儿答案》,强调中国父母要有不功利的心态,不焦虑,学会“抱持”。
2,朋友微信推荐文字《低龄留学:无奈而明智的选择?》(吴康宁),文中所述和我一个闺蜜的当下情况极为相似。开学前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也和她说过我对她家娃低龄留学的顾虑,和吴老师的不谋而合。就想,我的专业知识是否可以用来琢磨和改变些现状?例如解读教育制度、解读课程差异,A-LEVEL、CCSS和中国高考改革间的关系和个体操作实践问题,个体生涯发展和学制关系问题……当你了解和确认了可以稳定的东西,不确定性就相对容易被包容。
二、与家庭教育中教育策略和方法有关的。
1,中文学习方面。微信公众号“小花生网”中《Reading Log:国外学校是怎样“逼着”小孩每天晚上完成阅读任务的?》,给出了可行有效的语言学习行为培养方法。高考改革了,把汉语母语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分数由150提升到180。在当前学校教育里,我们无法自主掌握学校课业量,作业会挤掉孩子的自主安排空间。所以,小、初阶段的大量阅读无可替代,家庭如何配合学校进行个体阅读引导显得非常重要。个人以为,提升语言应用能力非一日之功,母语又是提升问题解决和深入思考能力的大前提。双语学习中,一定要有一个非常自如的语言工具,或母语,或二外。我觉得至少我家这俩,汉语是母语,是主要语言,根基不可撼动。这几年的亲子阅读中,越来越体会到个体差异,越来越觉得阅读引导不简单。娃们一天天长大,阅读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变化,发生在不经意间。调整,必须跟上!
2,英文学习方面。“小花生网”中《想给孩子读经典,这6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你喜欢哪一个?》等文字,介绍了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方法。二外学习,长久而细碎,需要一定的资源。这个“小花生网”蛮适合。由此我真开始关注系列原版阅读和原声熏染。虽然比很多有心的家长晚了,但,还来得及。有时觉得,这几年对俩娃中文阅读的引导,对我当前才开始的俩娃英文学习指导很多启发。自家孩子自己了解还是多一点。盲目跟随培训机构进行二外学习,不可取。过段时间,我得回头比较一下,看看当前的这种引导效果如何。
3,数学学习方面。网络“少年商学院”的“趣课堂”app,“聪聪奥数”的app,“学而思”app等,可以作为个性化辅助的工具。网络资源利用好,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对我这样天天花两小时在路上的家庭,适合。开学第一周,我买过一堂商学院的数学体验课,99元,陪听一下,有个观念一下深入我心:培养儿童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数学相关能力、数学学习兴趣,有些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这样做,不会与学校教材冲突,还可以反过来,用学校数学学科学习的评价,来间接评价孩子们这种数学素养的培养效果。感谢网络!
4,具体到家校配合的整体方法。刚看完的《小升初,这样的爱最给力》可以读读。有时候,学校发生的,父母真不知道。老师对孩子的引导方法,父母真不了解那其中的道道。老师的实战经验蛮重要。家校配合中做一个主动的父母,不为其他,就为实现“因材施教”。学校和家庭的因材施教都尽力做到,才能不泯灭儿童的天性和个性。
……,还有很多启发。不过,我倒是觉得,每个阶段的教育,父母都会有焦虑。但是,我必须意识到这一点:父母是基础教育阶段化解教育制度压力的主力之一。我必须尽力做到能做到的。否则,若干年后,焦虑就变成抑郁了。
做小四娃的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