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休息的时间,忙碌了一个星期,终于有时间可以放松一下,逛逛街、聊聊天,与家人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就好像只有休息的时间好像才属于自己一样,如同平时的自己或许都不属于自己一样。
但凡到这样的时间,发现就容易迷茫,不知道这么拼命的工作到底为了什么。最近经常说的一句话:拼命的工作就为了能够有一天在ICU里多住些日子吗?或许现在更多人的想法是:就算家财万贯,也经不起医院住上些日子。
这算不算一种焦虑呢?这算不算一种痛苦呢?所以现在很多人,尤其是职场人,不敢生病。尤其是一场大病,闹不好就是倾家荡产的前奏,闹不好就是失业的前奏。当然了,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好像又那样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的规律,现在非要与自然规律进行对抗,这可能就是人的本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化,就是在于自然规律进行了殊死搏斗,一代代的繁衍下来,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如果说与自然搏斗,与规律搏斗是可以理解的话,那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令人费解了。这或许跟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总是希望博得头筹,勇争第一,决不输于任何人,决不落于人后,但是好像没有教育要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与其他人共存。
这两天最火的的应该是国内的某些品牌产品,因为捐款的事情,直接占领了市场,甚至是起死回生。有些感慨——世事无常啊。不去评论这里面对与错,只是感觉现在的人太空虚了,就像勒庞写的《乌合之众》里描述的一样。
《论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一次捐款就达到了“一言兴邦”的效果,可以说是营销史的经典案例了。可是又觉得自己好像傻子一样,这股风刮得令人费解。这不禁让自己想起自己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公司,在2020年疫情的时候,全国都在以各种形式支援着疫情灾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公司,伸出援助之手无可厚非。
最不幸的是让员工捐款,既然是捐款,根据个人能力而定,捐多捐少,是一份心意。请注意这里用的是“让”并非是是“号召”,所谓的“让”就是有既定数额的,不捐都不行。
人都是会审时度势的,如果这时候不捐,毕竟捐不捐是可以根据意愿的。相信更多的人看的不是眼前的捐不捐,而是后面找不着麻烦。相信如果就是不捐,也不会怎么样,无非就是挨顿批评,受人指责,而后面的报复是不可预料的。
这也是惯用的手法,以此为基础,带上各种各样的帽子,冠以不同的名目。难道大家真的就喜欢这样的捐款吗?帮助不帮助,能不能帮助先放一边,就这样强制手段,就让人很难受。当然了,如果有足够承受后果的心,其实没有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没有啊。前面说的一样,现在连生病的权利都谨小慎微地使用着。更别说用钱能解决的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嘴上说着礼义廉耻,可是做着的事情却是礼崩乐坏。中午看了一会儿电视,最近热播的《我是真的爱你》看着前面几集,真是把职场赤裸裸地演得淋漓尽致。演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实际生活中谁又敢轻易说出自己的心声呢?还是那个总结:相信更多的人看的不是眼前的捐不捐,而是后面找不着麻烦。相信如果就是不捐,也不会怎么样,无非就是挨顿批评,受人指责,而后面的报复是不可预料的。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
生活真的苦吗?生活真的不苦,可是为什么总觉得生活很苦呢?人祸永远大于天灾。如果不到鱼死网破的时候,人宁可选择忍气吞声。
读书确实是一个解惑的过程,很多事情想不明白,看不透,书中的一句话全部解释清楚。然后呢,然后就成了——异类。异类就异类吧。至少没有觉得生活真的是痛苦的,如果非要有的话,就是看着那些嘴上把人当成人,实际上根本未当人看的人感到悲哀、感到痛恨。
生活真的很苦吗?如果说生活真的很苦,很多苦都是自找的。嘴上说着不做金钱的奴隶,实际上做着金钱的佣人。也相信很多人能够找出不同的理由来辩驳,辩驳有什么用呢?
既然已经成了“异类”没有必要在乎那些辩驳,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苦也好,累也罢,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就感情一样,很多人都认为出轨是导致婚姻破碎的原因,实际是出轨是婚姻破碎的结果,无非就是找个理由将此圆过去而已。
生活真的很痛苦吗?生活并不苦,苦的是迷茫。多读读书,不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有多大的成就,而是为了让自己不迷茫。不迷茫了,自然也就不苦了。
“此亦人子也,可善待之”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