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爹比儿大十五岁
徐庄徐文昌是个厨子,会做一手绝活的特色菜,村子里谁家办红白事了,都请他去做菜。徐家解放前地多有钱,是个财主。徐文昌十四岁时娶了一个媳妇,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儿子,只比他爹小十五岁,长大后当了牛把儿。后来又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却没有生女儿。因为是财主,解放后划成分的,没有跑是地主。弟儿五个都新不下媳妇,一家儿六个男人。
后来兴到蜀地领人,老五徐琼玖就到蜀地成都附近领回来一个人。这徐琼玖高大的个子,容貌英俊。不长时间媳妇怀孕了,不想吃饭,就想吃黄瓜。在灶火里,徐琼玖捏着白面馍说,这又白又虚的馍,你不想吃,想吃啥的。前些年没有联产责任制时,上哪吃这白面馍。
这一天徐琼玖收工回来,见媳妇坐在床沿上,流眼抹泪的,就问咋了哭起来了。媳妇用手背抹了眼泪说。这不是天热嘛,我在屋里用洋瓷盆接了水洗澡的,牛把儿老大伸了头,趴在窗户缝上往屋里看。你可得给我做主出气。这徐琼玖一听,怒发冲冠,火冒三丈,抓了一把铁锨跑到牛屋,只见牛把儿老大拉了牛正外走。徐琼玖举起铁锨就往徐老大头上拍,骂道,我日你个妈,你真不要脸,还是个人不是。徐老大身子一晃,扔了牛绳转身往牛屋里跑。邻居们听见吵闹声了,都出来围着看热闹,哈哈大笑。
易大壮曰,徐文昌家因为成分高,在庄上没有威信,都瞧不起。他们弟儿们五个抬不起头,成天低三下四的,故弟儿五个多长时间都新不下媳妇。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于绿竹斋
十真假蜀女
在老家徐庄村屋子后面,住着李元长、李小娃弟俩,都没有结婚。老大李元长中等个子,黑不溜秋的,却很滑,能说会道的,到那儿了呱哒哒呱哒哒说个不停,是个嘴瓜。曾在一个工地当民工,突然就回来了。他兄弟李小娃去工地一问,说是因为偷人家钱,让辞退后来的。于是李小娃在工地干起来了。李小娃跟着理发师傅学会了理发,就常年跟着师傅到附近村子理发。有一次不知因为啥原因,李小娃脾气上来了,跪在地上往前滑行,高声吵闹着。人们都说,这李小娃是个生坯子。兄弟俩日复一日的过着。
李元长见庄儿上有人能去蜀地领回来媳妇,也凑了些钱去了。到那儿一家儿,他呱嗒开了。那一家的男人见他巧言花语的,就说你不像是个农村人,像是个有工作的国家人,咋还来娶媳妇哩。有点不放心,就没有敢让他娶自己的女儿,于是李元长无功而返。太滑了,人们就不敢相信,反而坏事。
到七九年,我都上高二了,李元长不知从哪儿领回来一个蜀地的中年妇女。这妇人中等个子,白白的皮肤,一口蜀地蛮子话,说的一快就听不懂了。李元长为了让这妇人知道麦子多,就在装卖的踅子下面塞了很多棉裤棉袄,上面是薄薄的一层麦子。一天中午吃晌午饭的,我端了碗到后院,那妇人一看我碗里的捞面条说,闻着你碗里的面条可香了,给我也盛一碗吧。于是我就回家盛了一碗,端过来倒在她的碗里,妇人面带微笑的吃了。
过了一个多月吧,我回家了问邻居,这一段咋不见李元长家的了,邻居说,早都又新了一家了,嫌李元长穷,不给他过了。那一家卖了一个牛新了这妇人,人家富,这妇人都落那了。临走时把她的衣服包了放在西院王中魁家里。
又过了半年时间,人们都说,走啊,到李元长家里看新媳妇去吧。我去了,堂屋里围了一屋子娃们在看热闹。一个肥胖高大的妇人一边推着娃们,一边用半生不熟的蜀地话骂,狗日的,别闹了。我心想,李元长又从哪儿新了一个蜀地媳妇。李元长又娶了新媳妇,整天乐呵呵的。我曾见在大门口,两人坐在小方桌旁吃饭的恩爱劲儿。忽然有一天门上水坑东边,来了一个四五十岁的瘦高个男子,穿了半大的大氅,手里拿着一条铁链子,站在李元长门外水坑的东边,高声喊道,这夺妻之恨誓死要报,不报枉为一个男人。男女老少围了一大片在看热闹。
后来听说这妇人不是蜀地人,是假冒的,原本是唐河县湖阳镇人。也不知道这李元长咋着会挂拉上领回来了。这男人在唐河县法院一纸诉状,告了李元长拐骗他妻子,李元长去应诉。在法庭上辩护说,我不是拐骗,是明媒正娶,还花了九百块钱的,媒人说这妇人死了丈夫,要再走一家。我想着是单身嘛,就同意了。后来官司是否打赢,结局如何,我倒不知详情。反正打官司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妇人。可能是跟着她丈夫会湖阳去了吧。
过了几年,李元长在村子东北角公路南边,盖了三间平房,又盖了一间东屋当灶火,买了一个三轮车,到社旗县城批发了蔬菜卖。又新了一个女婴,到我见时已经五六岁了。当我再次回老家时,听说李小娃得了肝癌早下世了,李元长领着养女去外地了。再往后的故事我都一无所知了。
易大壮曰,人生真的很无常,如梦如幻如泡影,就像朝露一样,太阳一出来可就从草尖上蒸发的无影无踪了。曾听奶奶说,后院的李家在解放前是大财主,李元长的父亲吸大烟,又赌博不正经混。欠债了就先卖地,后卖房子。及到解放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一贫如洗了。家败了,穷了。正好解放后划成分的就定成贫农,李元长的父亲也戒了烟瘾。
李元长呢,领回来两个妇人,都没有过成。晚年新了一个女儿,却搬到异乡去过去了,这是为何?如今也不知道李元长父女的近况如何,呵呵呵呵。 红香圃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一日于绿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