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也许是老天爷心情大好,每天都是大晴天。正值休假,还恰好赶上这样的好天气,真叫一个惬意。
周三,吃完午饭,半躺在阳台的长椅上,晒着太阳,打着盹儿,眼看就要走到周公家门口了,突然,一阵“夺命连环CALL”生生地把我给拉了回来。
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点开接听键,晶的大嗓门儿瞬间在耳朵边炸开:“哎,别睡了,赶紧收拾一下陪我逛街去,都没衣服穿了。”
“不去。”
“为啥不去?这么好的天,不出来转转,呆在家里捂痱子呢!”
“三点,写作班上课。”
“什么?写作班?你没开玩笑吧?”
“没功夫儿给你开玩笑,是真的。”
对,是真的。上个月,我报名参加了主编课堂基础写作班,四节课,为期四周。每周三上课,周日交作业。
从11月2号开始,感觉自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听课,看书,搜肠刮肚找素材、绞尽脑汁写作业,然后赶在每周日晚上12点钟之前把作业交上去。最后长吁一口气:终于完成任务了。这种紧张忙碌的状态持续了四周,直到11月30号戛然而止,因为,课程结束了。
人好像天生都有一种惰性,没有了主编的作业,也没有了助教的催促,感觉那些懒细胞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拖延症也想趁势卷土重来。于是,赶紧给自己打鸡血:打起精神,赶快写字去!提起笔,却突然发现,写不出来了!
看着锤子便笺上随手记的那些素材,心里干着急,就是连不成篇,甚至连一个合适的句子都写不出来。感觉自己病了:脑袋里瞬间空了,对,不是身体被掏空,而是脑袋被掏空。
心烦意乱......
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后,渐渐平静了下来,开始安慰自己:既然写不出字,那就看看书吧。
往书架上扫了一眼。心烦的时候没有耐心啃大部头,还是找本薄的吧。于是,抽出了最薄的那本《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这本书买回来很久了,以前只是粗略地看过一遍。
坐下来开始翻。
“一旦和写作沾上了边,那么等待你的不是欢呼的人群和飘逸的彩带,而只是一张空白的稿纸或屏幕,你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自我怀疑和纠结后才能填满它们。”看到这段话,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症结在哪里。我现不正是处在这种自我怀疑和纠结中吗?减肥有平台期,也许写作也有这样的平台期吧。
“完美主义是压制者的代言人,是公敌。它会逼疯你,束缚你一辈子,而且它是你和拙劣初稿间主要的障碍......完美主义会毁了你的写作进程。”这段话读完,我恍然大悟。
每次我写出来一个初稿,都觉得不满意,感觉太烂,然后就删,接着再写再删。总觉得开头也不行,内容也不好,结尾也不完美。就这样,思前想后,半天时间过去了,屏幕上还是一片空白。
关于这一点,作者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若你所想,就去写,但如果你不试着克服你的完美主义倾向,便不可能持续太久......你每天持续的努力,或许得到的是一堆漫无章法的文字。就算如此也无妨。”
作者对于“写作”两个字的解读也非常地有意思:“写作就是坐在书桌前,最好是每天固定的时间坐在书桌前,也许发会儿呆,但更重要的是动笔写,如果你准备等待灵光乍现然后再来写作,那么你等到的就是一个老而无为的自己,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也许,终其一生,你都不能等到灵光乍现的那一刻。”
是的,人的一生很短,短到我们没有时间去空想,去等待。想得再多,都不如马上去做。
写吧!写得再烂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