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个标题听上去有点沉重。
可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很多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原生家庭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确实对我们真的会有很大一部分影响。
莫名其妙的发怒
有没有经常会莫名感到要发火呢?尤其是看到孩子捣乱、作业不好好做、成绩不好的时候。
我之前经常会这样,曾经一次看到儿子练琴不好,大声呵斥他罚他一直到练到好为止。
那为什么我们这股火会压不住呢?那是因为孩子的不听话,会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小时候某个场景学习不好或不听话,被父母呵斥过的负面感受。
与孩子画清界限
孩子一犯错,不知道我们父母会不会说:我有没有提醒过你?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这句话的背后:这事你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
这两个句式是我之前教育孩子的惯用句式,现在才知道我这是在推卸责任。
“我不能被批评”让我不能去面对“我是不好的”,因为那会是指责、埋怨、甚至是挨揍。这是我不能承受的压力(也是一种潜意识)。所以在遇到孩子问题上,我会本能与惯性的选择了与孩子画清界限。
盯着孩子写作业
很多父母一定会认为要盯着孩子写作业,一不盯孩子们就会不自觉,可以我们的盯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孩子是不是你盯一下好一点,不盯就真的不好了。
我们这样盯孩子只会让孩子在想怎么应付我们,怎么能让我们不发飙,也会给孩子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儿子之前练琴我是一直盯着的,最后的效果反而没有我不盯他并相信他自己能够弹好要来的好,因为后者孩子能更加放松,我们只要引导他们能对自己的事情有合理的思考和安排就可以了。
我们之所会用“盯”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延续了我们原生家庭紧张的管教模式。
同样的我们原生家庭要是不管和忽略孩子的,我们的选择方式或许就是不管和忽略。
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方式有时也会投射到同事、朋友、伴侣身上。
在工作中的处理方式:有接纳、包容、积极的心态。也有推卸责任,不愿承担风险。
在婚姻中与伴侣的相处方式 有平和、温柔。有指责、埋怨。
还有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模式 也都能看出我们原生家庭的里的各种相处状况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也与我们的父母有关,如果我们与父母关系之间出了问题,我们与钱的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问题。
有时候有人会说:“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可始终赚不到钱”那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会无意识的被种下一个种子“你将来能挣到钱才怪”这个一个无形的压力压着我们,让我们始终找不到挣钱的方向和动力。
写到这里真的需要叹一口气,原来我们所有的模式都来自与家庭,我们对待孩子的模式也是一个不停的延续,形成一个惯性,这个惯性若是好的行为,我们的孩子将受益终身,若我们意识不到一些不好的惯性行为,那将会让孩子也走一条和我们一样的路。
说到这里不知道正在阅读的你们有没有在小时候被无意种下种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