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有机会出去走走,于是选择了河南嵩县的白云山。
且不说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并拥堵厉害。一整天的行程,于傍晚时分抵达。进入景区内十七公里的山路,由景交车代行。山脚到景点,约摸走了一个小时山路。天擦黑入住酒店,第二天登山。
由于带着老人和孩子,凌晨三点半登山观日出的活动没有参加。景区内海拔较高,空气清冽。景区属于避暑胜地,所以颇具寒凉之意,酒店里每张床都安放有电热毯。
早点在酒店附近的小吃街有卖,要了葱油饼、炒鸡蛋和一盆玉米糁儿粥 。粥不够让店家又添了半盆,结账时他说半盆儿不要钱,一满盆儿才收费。此举不禁让我心生敬意,好像看到了山的性格。他们做生意真是厚道,在山外可没有这样做生意的。如果让这个老板去大都市呆两年,不知他会不会受影响。其实人们刚开始都是淳朴的,只是见多了油滑的人,或者上当受骗的次数多了,于是潜移默化忘记了诚实。
在家里我们总是吃米粥或者稀饭,而他们在淡粥里面下野菜,我还见到两个孩子在吃小米粥里面下面条。这和我们前一天晚上,在一家连锁酒店里的饭菜模式完全不同。
在道德或者社会秩序的影响下,我们总是承受被定制的生活。在饭店里吃相似口味的饭菜;从小到大按一定的年龄求学,适时就业,结婚生子,然后循规蹈矩的老去。无数次的求同去异,生怕被这个社会所抛弃,被大众的口水淹没。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生老病死,好像不受自己控制。我们内心的张力,都在黑夜中猝死。当然定制的也有它的好处,但多少少了点意外的惊喜,或者说是意外的击打。它阻止了我们长成异物的可能性,譬如说成就一部分艺术家。
去主景区玉皇顶有览车,和前几年去老君山的时候所乘的缆车相似,是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可以乘坐六人。下了缆车看到几个中年汉子站在那里打量客人。我正疑惑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出门看到两根扁担中间拴着一把竹椅,知道他们是抬客人上下山的山民。他们说一天能接两单生意。他们也不容易,上山顶的路那么陡峭,两手空空上下都有些困难,他们抬着人,辛苦可想而知。而这里没有片地可耕,更无工厂可进,谋生困难。与他们的相遇,有了下面的交集。
“大叔,跟着的是你的孩子吗?"下了缆车,一个汉子拦着父亲。倾刻,奔向我。
“妹子,让你爸坐桥子上山呗,单程四百六十块。你看老人都恁大岁数了,该表表孝心了。"
“让老人坐轿子吧,山路不好走,到山顶才四百六十块。"汉子走在我前头
“妹子,收你二百六十块!"汉子和我并肩走。
“我们想走一走,师傅买瓶水喝吧。"我掏出二十块钱。
“坐桥子吧,你就当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学费了。"汉子紧跟着我。
“上山坐轿子,一位二百块!"汉子喊话。
一路上山,山路曲折蜿蜒,原始森林茂密。家人们走得快,我走在最后面。由于平时锻炼少,有时手脚并用。刚开始爬的时候非常累,到中间的路程也就不怎么累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边走边看,所以耽误时间。
在生活中我们同爬山一样,就低头弯腰一直往前走,中间不停顿。所以累积到一定程度,会感觉太累了,进而心生抱怨,这样于人于已都不好,应该边走边看,而不是感觉到累的时候,才坐下来休息。
一直低头走路,会错过路两旁的风景。譬如说窜过去的小松鼠,那么灵动而又可爱,低头走路怎么会看得到。当你静坐的时候,会有一种声音,呼啸而至,音际广而厚重,令人毛骨悚然,那是大山里的风。
等我追上家人,女儿告诉我,刚才有位老人,是山里打扫卫生的工人,他一个月工资一千五百元。我想起从我身边路过的,那位边走边捡拾生活垃圾,用一根竹扁担挑着两袋米的老人。原来是父亲和他攀谈,才让女儿得此消息。简单的日常,他一个月生活费花五百元,剩余的工资贴补家用。
每座山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这座山在河南属于海拔比较高的,景区内主景点玉皇顶,海拔2216千米,是河南第一高峰。
自豫东平原出发,从初见到山的惊奇欣喜,到高处,极目远眺,山峰一座座一列列,排成了不规则的队伍。山的背后是山,山背后还是山,山外青山。它们都是那么的辽远广迈。
前面的山露出黛色,近处的树木依稀可见,树叶反射着阳光的颜色,松树比较多。我没去过黄山,但在画中看过黄山的迎客松,这里有许多与迎客松树形相似的松树,这一区域名曰小黄山。中间还穿过了一片高山杜鹃林,杜鹃的花期在四月中旬,木牌上虽介绍有紫、红、白三色杜鹃,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杜鹃树上飘扬的红色祈福布条。远处的山一层一层,像颜色渐淡的水墨画,飘渺如仙境一般。
走到玉皇阁的时候,离玉皇顶还有一段路程。在往上,山路的台阶是直上直下的,更陡峭。人们大多数,在庙里拜了一拜,于四周欣赏一下山景,拍一些照片,然后就寻步行登山的那条路,或者下有览车的路下山去了。
从庙里出来,我在四周的栅栏旁,拍了几张高山的照片。此处望下去,朝阳的山脉,森林秀出浅绿色的波浪,更有色调明亮的,或青或白色的山石,就那么大块地矗立着。背阳的山脉,阴影处发黑,亮处露出墨绿色的树木,有明显的渐变色。这些渐变色随着山体起伏涌动。
站在围栏处远眺,远处入住的酒店区域露出头顶。更远处的山路,成了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线。线的孤度,对群山不构成美的破坏。但是那些露出红色或白色屋顶的房子们,看过去与大山之间是那么的不协调。
人类对自然界过度的开发,是给人一些了解大山的机会。但是这对大山本身来说,是那么的残酷。一块石头,长成它自己,是静态的,但它也是有生命的,人类的脚步踩踏在上面,它虽然不会喊疼和哭泣,但对于长久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这样总不好。
庙宇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话要理解透彻,可能对人的年龄要求应该是中年。当我们不再愤世嫉俗,不再歇斯底里;当我们有所保留,有所克制;当我们逐渐看透人间,对现实妥协;当我们终于微笑着面对生活。于是我们轻装上路,去走更远的路,爬更高的山。
我很奇怪为什么在景区的核心地带,都会建有庙宇。现在想一想,人们费尽千辛万苦爬上山来,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心中感慨万千,一定会放下一些东西。这个时候神性显现。宗教,恰恰切合此时的心理。在彻悟的同时,拜一下佛,把自己心中虚的空的意象,落到一个实处,许一个愿望,留一些期许。
我们从比较平缓的,有许多台阶的那条路下山。还好有滑道,这样就减轻了膝盖的负担。在下山的途中,听到两个中年人说话,“每次爬山都没有爬到山顶,就是太累了。"“这样也好,可以留下一些念想。"我也没有爬上山顶,是因为扶老携幼的原因,还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其实这些都不是,只是太累了,不想再努力了。
人在寻梦的途中,刚开始摸索是非常累的,比较慢的。走到中途时开始望四周的风景,注意身边的人和事物。稍做休息然后再往上走,当行至全程的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就有了就此打住的念头。因为再往上爬不是一般的累,它累计前面的累,所以让人望山顶而却步。
人们追求事业的发展,到达顶峰的往往没有几个人。而这几个人就成了真正的名士。其他的人只是浮云,或者说只是路基、台阶。
下滑道后有半小时路程的平缓台阶。台阶的左手边是山体,许多地方留有为了开路,被处理过的裸露的一层一层的石头。台阶右手边,是一个窄的峡谷。只不时地在峡谷里,出现有未融化的冰雪,这倒印证了避暑胜地的美名。阳光照到的地方,有雪水的汨汩声。被水冲刷下来的石头,上面水流的痕迹,表明这个地方夏天应该是溪水丰盈的。偶有一棵高原野樱桃树,这已实属不易,更多的是红桦树。红桦树们绽开暗黑色的树皮,树枝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子一般的光芒。还有一处是箭竹林,竹林密密匝匝的,它是大熊猫的食物,可惜这里没有大熊猫出没。
由于时间关系,诸如千年银杏树、九龙瀑布、黑龙潭等其他景点,都不得 一一而至。其实看山中的一个景点,已经知山的全貌。那么我们看人、看人生、看世界,是不是也同看山景一样呢?
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