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的品读和占有,是看世界的方法之一。但凡发生的事,一定有解,时间机缘而已。
2016年底入手了读库出品的黄永玉诗历《风光不与四时同》,打算作为2017年的日志台账。
这本中国风的诗历很美,但是实用程度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每天书写的空间只有五六行,字体狂放些的可能也就三四行了。用于记录当天完成的事项不错,但是对于我这种间歇发作的话痨症患者,难免不能尽兴。再加上小红突然黑屏down机了,惯于每天记录的读书摘要和事项记录只能手书,让我很是郁闷。Anyway,这本手帐还是要用下去的。怎么说2016年最后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就在扉页上列了2017年全年愿望呀。
当时一共写了11项,一年里徐徐图之。到年初四正好满一个月,有必要在2017年一月的最后一天对这一年的第一个月作一次回顾。
看完60本书,是2017年年度愿望的第1项。有些书目一早列出,更多的是在每个月初确定下来,后续根据前月的读书收效来调整下月的书单。
1月是下面这9本——保持这个速度,这个愿望估计上半年就实现了:
01-《100个相信》:新周刊2015年精选集。当中部份内容跟先前入手的《相信力》有重复。继12月看完《文青传》、《创业号动车》之后,对《新周刊》的行文风格产生了厌倦。
02-《鲜味|正是人间好时节》:一本写时令食材的书。估计是受《舌尖》的影响,近两年来这类通过食物传递人文乡愁的书泛滥。这一本远不如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有趣与深邃。
03-《读库201502》:当中杜元的《回城恩怨》笔法简单平实,时代背景令人印象深刻。
04-《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很奇怪家里居然有这样一本自带鸡汤性质的书,估计是哪一次买书时凑单的吧?基于“要搬家了码看过的书就好寄回老家了”的想法,我刷了这本书。记住了这么一句:合理运用你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情绪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完60级的怪,后面还有70级的、80级的……总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吧。
05-《新常态改变中国》:很羞愧地说,没留下任何印象。
06-《香识》
07-《两宋茶事》
对于这两本书,我只想说:坑货来了。它们都是我今年年度书目的在选,作者是扬之水先生。大年初三晚上强忍着不耐烦翻到了《香识》的最后一页,然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请认准这位作者,她的书能不买就不要买”。这两本书,通篇累牍各种旁注:《全唐诗》第几版第几页谁谁的诗提到了“分茶”,谁谁的哪句诗提到了“燃香”……在通读了一句话里的各类注解之后,基本上不是出戏就是晕轮了:“哎?这句话说了什么?主谓宾是?”这类旁注繁多,甚至比正文还要长篇的“论著”实在是本末倒置啊。最啼笑皆非的是旁注里无数次出现的“照片为参观所拍”。《香识》里的两则旁注还注明了不同版本红楼梦里对于用香的表述差异。这种所谓的考究是为了表明治学严谨呢?还是全无逻辑框架必须原封不动照搬参考资料呢?或者,用更大的恶意来揣测“这是凑字数来的吧?”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得我心,用来概括我对扬之水先生《香识》和《两宋茶话》这两本书的读后感真是无比恰当,引来给你:
08-《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政治制度三方面重新追忆和评估了“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心向往之。这是一月份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我还会二刷的。
09-《战天京》:2014年初听罗辑思维时入手,没有罗胖在节目里宣传的那么神奇,但是细读下来也有小趣味。
九本月初的书单,幸不辱命,月末完成。之所以月末压哨是因为中途开小差去看《鬼吹灯》了,1至8部,除了《黄皮子坟》,其他7本都是或听或看地过了——追求故事情节是大多数人的天性,总是轻而易举地占据了计划的时间。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
也许你可以拥有你在生活中渴望的一切,但你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在最好的书籍之后,在最漂亮的女人之后,在从未见过的最美丽的沙漠之后,便开始了生活的剩余部份。
对了,2月份的书单,也出来了:
读后感月末再写,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是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中场休息”。
现在,合上书,下楼散散步,让早春的寒冷空气醒醒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