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相处潜规则:只尊重不教育,只筛选不改变(一)
曾有人问比尔·盖茨:“微软的员工如此优秀,是怎么培养的?”
比尔·盖茨回答:“我们从不培养,只是从人群中筛选。”
其实,人与人之间交朋结友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独有的经历与环境中形成各自的三观与认知。
遇到不合拍的人,你再怎么试图改变对方,也无法使人与你同频。
就像毕淑敏说的那样:用心选合适的,而不是为不合适的费心。
成年人之间交往,要的是尊重而非教育,靠的是筛选而非改变。
作家贝克特尔说过一句话:
当我们试着去改变别人,或者要求别人怎样做的时候,八成是在自讨苦吃。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打着“为你好”的名头,试图纠正身边的人。
结果自己苦口婆心,却招来了对方的厌恶,甚至为自己带来灾祸。
看过一则民间故事。
宋淳化年间,开封府有个热心的酒馆掌柜。
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连天飘起鹅毛大雪。
这时,酒馆门口却来了个穿着破烂的年轻人,支起一个小摊,售卖字画。
然而他的字画笔力轻浮,根本无人问津。
等到夜晚,年轻人也不收摊,直接和着衣裳,裹上破被子,蜷缩在角落就睡去了。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酒馆掌柜看不下去,就好心地提醒他:
年轻人,没人买你的字画,不如到我店里跑堂,好歹冻不着饿不着。
谁知道年轻人非但不听,反而怒怼掌柜道:我堂堂读书人,怎么会屈身去做店小二?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二人便争斗了起来,却不想竟招来了官府。
按照大宋律法,读书人地位远远高于商户。
最终,酒馆掌柜被冠以欺侮书生的罪名,罚了银子不说,还蹲了十天大牢。
掌柜原本只是出于好心劝说书生,没想到却激怒了对方,给自己惹来祸事。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就曾提出过一个分歧倍增定律: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当你越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偏偏越会使对方产生抵抗心理。
若不及时停止自己的说教,双方关系最终就会以破裂而告终。
《偷影子的人》有这样一句话: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
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观不同,也不必强求。
要知道,一味地劝说,不是善行,而是暴力。
不停地教育,只会把别人推向你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