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朱伯庐先生所著的《朱子治家格言》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全篇只有54句,500多个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朗朗上口。
文章首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更是提纲挈领,涵盖了全篇的义理。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能够成为传世之作,首句都极具深刻意义。譬如,《大学》里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再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涵盖了《大学》之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圣贤之学。《论语》二十篇,“学而第一”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是圣贤之道的总结概括,涵盖了整部论语,论语里讲的,都是这句话的衍生而已。《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告诉我们:“天命”就是自性,要循着自性、顺着自性,让我们随顺自性而修,这是讲到整个圣贤之道!《孟子》首句,“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义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总结了《孟子》整篇的义理,即仁义。因此,每一部经典的首句,都不容小视。
回到《朱子治家格言》也是一样,其首句,把整篇文章的义理给提取出来了,也是说尽了圣贤之道。乍一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不过是早点起来,打扫卫生嘛!但如果你修学境界不断提升,会逐渐感悟到此句意思无穷尽。
钟茂森教授提出了这句话有三层意思,每一层意思都可以从事上讲、从心上讲,总共六层意思。从事上讲的三层意思是:第一早起---黎明即起;第二勤劳----洒扫庭除;第三整洁---要内外整洁。事实上这也是修身的大根大本。从心上讲,早起有自强的意思,勤劳表示恭敬,整洁表清净之意。以下是一层一层的分析。
第一小节“黎明即起”:事上讲,就是早上要早起,不晚睡不晚起。从生理方面讲,早起对健康是有好处的。从修身角度讲,早起对修养品德有好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最重要的就是早晨的时间,人生短暂,要成就学业、事业、道业,必须应该早起,抓紧命光,不浪费时间。而且,不光贵早起,还贵有恒,这是勤字的功夫,即曾国藩说的:“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这是治家的关键。如果总是每日中午十一二点起床,半天时间过去啦,还能干成个啥?心上讲,像《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日月运行,不停不止,君子要效法天像,学天之德,自强不息。这是修身治家之根本。
第二小节“洒扫庭除”:事上讲,就是打扫卫生,学会勤劳。谚语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从小从打扫卫生做起,培养勤劳的美德,长大了治学,能勤于学业,工作也能勤于工作,要是修道,也能够勤于道业。心上讲,勤劳,就是一种恭敬的心态,所谓主敬存诚。心里面能够敬人敬事敬物,行为上必定勤勤恳恳,所以洒扫庭除,也是认认真真,要内外整洁的。曾国藩在家书里也告诫子弟,如果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都做不到,不能够收拾的干干净净,这就是败家的气象。疏忽就是没有恭敬心,懒散而不精勤。所以治家要从自己做起,带动整个家族,防微杜渐,小小细节的修养都不能马虎。
第三小节“要内外整洁”:事上讲,就是要整洁。所谓“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清洁、整洁的环境对读书、治学、生活、修养,都有重要影响。在清净、整洁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心就容易得到清净,学习也有事半功倍之效果。心上讲,环境清静表内心清净,“要内外整洁”,内是心地,外是环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如果你心是净的,肯定能让家居、环境非常的清洁、整齐,因为心和境是一如的,是不二的。内整洁了,外就整洁了,内外一如,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内外,内和外是一不是二,这是和谐世界的大道理。
综上,这第一句话就意义无穷尽,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不可小看,每一句话意义都是极其深广,尤其是首句更要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