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无外乎三种:
一是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种是以外在的环境决定人的善恶。
二是人性是恶的,这是从有的人的整个生平事迹来断定,他天生就是恶的。
三是人性是善的,这是哪个地方说起的呢?
性善论的提出对于整个儒家有什么意义?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展开论述。
公都子与孟子讨论
公都子问老师孟子,说告子提的三种人性论。
你看“文武兴,民好善;幽厉兴,民好暴”这是人性决定于环境啊!
“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无论是尧,还是舜,微子启,王子比干,他们都是天生性善啊!而你看象,瞽叟,纣王,他们虽然接触了有善性的人,但是他们都是天生恶的。
老师该怎么说呢?
当然原文这里是直接回答,而我觉得要配合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段来合看,更为明了。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邀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如何证明人心都是善的?
我们首先要证明性是善的,这段话便是古今无两,不容置喙的。你如何证明每个人的人心都是善的呢?
孟子讲到,当一个人走着路“突然之间”“一下子”“哗的一下”看见一个小孩子要掉进井里了,这时你的心,第一感觉,第一发端,你会有一种揪心,像是被人在心上捅了一刀的痛感,这时毫无思考之际,你选择的是要去救起来这个小孩子,这时的心是出自主观的自觉,这就是怵惕恻隐之心,这种第一感觉,是由心而发出来的感情。
当你一旦思考的时候,你就落入了第二层次了,所以孟子用“三个非”字,非掉一切外在的思考和选择,所以你不是为了和小朋友的父母去结交才去救的,你不是为了在乡里得到大好人的名称才去救的,你不是为了听不惯孩子的哭喊声,怕吵着你,你嫌心烦才去救的。甚至不是为了考虑一个利益的得失才去救的,这时,你的心才真的发出来了,这就是你人性的善。
所以孟子由人发出来真实的情感去证明你的心是善的,由你的心是善的,来证明你的性是善。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顺着你真实的情感而发,那么便是善的。注意,真实的情感源自真实的心,你从你的真心,善心发为真情,善念,这便是善啊!如果不是顺着你的情善,心善直接发出去而实践,这不是性善不对,“非才之罪也”,(才:才质,本质,性质)。这不是你的根本,你的性是恶的,是因为你没有顺着心善发为情善啊!是因为丧失了啊!
四端心
人有四端之心,皆可发出为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谓仁也;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谓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谓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谓智也。
你见着小朋友掉入井里,会发出恻隐之心。你看见别人受伤害,受灾难,你会发出恻隐之心。
你干错事情了,被人说了,你会面红耳赤,你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被人发现了你会感觉羞耻,王阳明就用这种羞恶之心来整治江洋大盗,江洋大盗不信自己有良心,王阳明就让他脱衣服,脱到最后只剩一条内裤的时候,这个江洋大盗,不脱了,他说这个脱不得,王阳明说这就是你的良心。
你看见长辈,比你年纪大的人,你遇见他们会礼让,如果坐公交车,你看见一个老人,颤颤巍巍的站着,而你有座位,你会不忍心,你会让他来坐下,这就是恭敬之心。
你看见有人欺负别人,以大欺小,你会有一种是非的判断,你对于不公平的对待,你会清楚知道,谁对谁错。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这本存在我的内心,我固有之。你去顺着他发出去,就得到了,你舍去他,追逐其他的东西,就丧失了。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老天生养万民,大家都有五官四体,有此五官四体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伦则,百姓秉持这样的彝伦次序,是因为真诚的爱好这样美好的品德。
性善论是顺应天理
性善论是有根本的,是顺应天理的,如果顺着告子的所说的去行,那么就没有为善的可能,人间的次序就会紊乱。就如顾诚有句话是如此说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们看见现实的恶,不是为了为恶,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善的效用。
告子的性善,性不善,性可善可不善是站在现实层面来看人性,在现实层面看人性,就会驳杂,难有所归依。孟子的性善是直接从理想层,超越层,来贯彻下来,给了人从善的根底。
性善论是儒家的根基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的根基,也是宋明儒明辨佛老的法宝。性善论之于儒家,如同如来藏之于佛家,佛性之于佛家一样。
性善论是人类的规则
而性善论的建立,是有其为人类立规则,这个规则是人类所必须要共同遵守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性善论做根基,那么杀人放火,就有着先天性的理由,因为人性是恶的,杀人放火是顺从天性而为的,你们不去杀人放火是因为你们没有顺从自己的天性,你们是错的。这样人间就失序了。甚至,无是非可言,你会发现一个人欺负另外一个人,你觉得没有什么,你发现“无礼”“无仁”“无智”“无义”的后果,其表象是人间失序,制度不能施行,其根本是人类对于“性善”的失去,一切的制度法则都是因为人的“有体”,才可以实施,法律法规是为了人类有序,那么有序的背后是因为大家都共同遵守一个“是非”之心啊!
人性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孟子用“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用孔子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无论在盛世,乱世,穷达贫富,都会固守住人心的善,而小人在乱世,盛世,穷达贫富,就会乱作为,因为外在的环境去变化自己,所以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因为富岁,凶岁,你都没有发出自己的善心,陷溺了自己的良心,不是因为老天给了君子好的质量,给了凶岁富岁时的人不好的质量,“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大家的性质,大家的人性都是善啊!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这段讲的是“无论土地肥瘦,日光雨露,人耕作的懒惰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麰麦”,本质都一样啊!只是人的耕作勤劳不一样而已。
圣人和我也是一样的本质,所以“同类”,不过是“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河海之于行潦,泰山之于丘垤,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圣人是把自己的性善,人伦发挥出来,一直不停歇的做工夫。
“口之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是以耳,目,口之感受相同,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是现实层的同。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心所同,是礼义,圣人是心同之极,就好比口之于易牙,耳之于师旷,目之于子都。礼义一层是理想层之同。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爱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见兄自然知悌,见父自然知孝,这样的良知,良能,是我们自然,固然存有的。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
文:復中
整理:泽溪
如果对文中的观点有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