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Epictetus
1.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求,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1.1 认为自己犯了错
例如有人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可能会内疚,惭愧。
1.2 指责对方
对大部分人来说,当听到有人评价我们为自私时,都会反驳对方:你有什么权利这样说,我xx事情一直都在考虑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1.3 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可以先不着急自责和反驳,先体会一下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通常发现自己有点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1.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别人说出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他感到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仔细体会一下两句话的差别:
A 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B 你昨晚没来,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重要的事情。
A认为他的感受是由别人引起的,B认为自己感到失望,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
如果 我们 想 利用 他人 的 内疚, 我们 通常 采取 的 办法 是, 把 自己 不愉快 的 感受 归咎于 对方。 家长 也许 会 和 孩子 说:“ 你 成绩 不好 让 爸爸 妈妈 伤 透了 心!” 言下之意 是, 他们 快乐 或不 快乐 是 孩子 的 行为 造成 的。 看到 父母 的 痛苦, 孩子 可能 会 感到 内疚, 并 因此 调整 行为 来 迎合 他们。 遗憾的是, 这种 调整 只是 为了 避免 内疚, 而非 出自 对 学习 的 热爱。
2.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
实际上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更高。
在另 一次 研讨 班 中, 一些 女士 谈到 对 表达 个人 需要 的 畏惧。 我 母亲 参加 了 那次 研讨 班。 她 突然 站了 起来, 离开 了 房间, 很久 都没 有 回来。 回来 时, 她 脸色 很 苍白。 我 问道:“ 妈妈, 你 还 好吗?” “还好,” 她 回答说,“ 刚才 想起 了 一件 事情, 心里 极为 难受。” “什么 事情?” “36 年来, 我 一直 在 生 你 父亲 的 气, 我 认为 他不 在乎 我的 感受。 我 终于 意识到, 我从 没有 和他 说 我想 要 什么。”
3.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第二阶段面目可憎,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3.1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 个 阶段, 我们 相信 自己 需要 为他 人 负责—— 让他 人 快乐 是 我们 的 义务。 如果 别人 不高兴, 我们 就会 感到 不安, 觉得 自己 有责任 做 点 什么。 此时, 我们 特别 容易 把 亲人 看作 是 负担。 显然, 这 会 伤害 到 彼此 的 关系。 我 常 听人 这样 谈论 亲密 关系:“ 我真 的 害怕 与人 亲近。 每次 看到 伴侣 处于 痛苦 之中, 我 就 极为 沮丧, 感到 窒息, 甚至 认为 自己 是一 个 囚犯。 于是, 我 就 想尽 快 摆脱 这段 关系。” 许多人 认为, 爱情 就是 牺牲 自己 来 满足 爱人 的 需要。 刚 谈 恋爱 时, 他们 对 恋人 的 关心 是 自发 的。 那时, 彼此 的 相处 是 那么 地 惬意、 融洽 和 美好。 然而, 随着 关系 变得“ 严肃”, 他们 开始 认为 自己 有责任 让 情人 过得 开心。 于是, 爱情 开始 沉重 起来。 一旦 面临 这样 的 情形, 我 就会 承认:“ 在 恋爱 中, 我 无法 忍受 丧失 独立性。 如果 恋人 过得 很 糟糕, 我 就会 认为 自己 做得 不够。 我 可能 会 由于 不堪重负 而 提出 分手。” 然而, 如果 意识 不到 感受 的 根源 在于 自身, 我可 能 就会 指责 恋人:“ 你 太 依赖 我了, 我能 力 有限, 我们 分手 吧!” 此时, 如果 我的 朋友 能够 倾听 我的 痛苦, 她也 许 会说:“ 你 认为 你 必须 照顾 好 我。 这 让你 觉得 自己 失去 了 自由, 是吗?” 如果 她 反过来 指责 我:“ 我的 要求 过分 了 吗?” 那么, 我们 的 关系 很可能 就会 陷入 僵局, 甚至 难以为继。
3.2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 个 阶段, 我们 发现, 为他 人的 情绪 负责, 牺牲 自己 迎合 他人, 代价 实在 很大。 想到 日子 过得 这么 憋 屈, 我们 可能 会很 恼怒。 此时, 如果 遭遇 他人 的 痛苦, 我们 可能 就会 无动于衷:“ 这是 你自己 的 问题! 和我 有 什么 关系?!” 虽然 不再 愿意 为他 人 负责, 但 我们 还 心 存 疑虑。 因此, 我们 的 态度 也就 显得 生硬。 有 一次, 一位 女士 在 研讨 班 的 休息 时间 兴奋 地说, 她很 高兴 认识到 自己 也曾 是“ 情感 的 奴隶”。 研讨 班 重新 开始 后, 我 建议 大家 做 一个 活动。 这位 女士 坚决 地说:“ 我 想做 点 别的。” 我意 识到, 她在 捍卫 她 选择 的 自由—— 即使 她的 选择 会 与其 他人 的 需要 相 冲突。 于是, 我 就 问她:“ 你 想做 点 别的, 即使 那 会 与我 的 需要 相 冲突?” 她 想了 想, 然后 结结巴巴 地说:“ 是…… 嗯…… 不是。” 她的 困惑 反映 了 表达 自己的 需要 只是 个人 成长 的 一个 阶段。 这里, 我想 讲讲 我 女儿 玛 拉 的 经历。 她 以前 是个“ 有礼貌 的 小女孩”, 对 别人 的 要求, 总是 百依百顺。 她 习惯于 委屈 自己 来 迎合 他人。 注意到 这个 情况 后, 我想 鼓励 她 大胆 地 说出 心里话。 当 我 告诉 她 我的 看法, 她 哭了。 她很 无奈 地说:“ 但是, 爸爸, 我 不想 让 任何人 失望!” 我 回答说, 真诚 待人 比 委曲求全 更为 可贵。 如果 别人 感到 不安, 我们 可以 认真 地 倾听, 但 无须 责备 自己。 不久 以后, 我 就 发现 玛 拉 有了 变化。 有 一次, 她 学校 的 校长 打电话 给我。 他 告诉 我, 他在 学校 和 玛 拉 说“ 校内 不能 穿 牛仔裤”, 玛 拉 没好 气 地 回答“ 见鬼 去吧, 你”。 我很 高兴, 玛 拉 终于 能够 说出 心里话。 当然, 她 还要 学着 尊重 他人 的 需要—— 我 相信, 这 只是 时间 问题。
3.3 生活的主人
在这 个 阶段, 我们 乐于 互助。 我们 帮助 他人, 是 出于 爱, 而 不是 出于 恐惧、 内疚 或 惭愧。 那是 自由 而 快乐 的 行为。 此时, 我们 意识到, 虽然 我们 对 自己的意愿、 感受 和 行动 负有 完全 的 责任, 但 无法 为他 人 负责。 我们 还 发现, 人与 人相 互 依存, 损人 无法 真正 利己。 非暴力 沟通 正是 想 帮助 我们 既 表达 自己, 又 关心 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