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Peace_A 这么说:
“和我相比,老公更想和手机过日子。”
吃饭的时候带着、上厕所带着、下楼帮妈提个东西也要带着,在家里一定要把手机揣在兜里。
有一天我忍不住,直接跟他说:给我看看你的手机。
他反问一句:你要看什么?
最后也没看成。
我现在就怀疑他出轨,有事瞒着我。
这好端端的日子过得疑神疑鬼的。
夫妻之间该不该有隐私?
数据来源:爱情日志
调查显示,89%的人都赞同夫妻间是可以有隐私的。
大部分的人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义正言辞地主持公道,但每当自己成为当事人,第一个不认同的也是自己。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夫妻之间应该有隐私,而实际上就行不通了。
为什么当自己亲身经历了就无法忍受了呢?
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保持个人空间。
夫妻关系就像是两个相交的圆,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也允许各有隐私和个人空间。
如果两人关系亲昵密切,形成了两者完全重合的圆,互相依赖难舍难分,这就和热恋期一样。但久而久之,两人的关系一定会产生偏移,因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永远也不会融合成一个。
两人隐私的保留程度取决于双方的共识,取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值。也就是两圆相交的程度。但同样的,个人空间越多,两人的相交区域就越少。如果在一段夫妻关系中,两人形同陌路,就会形成没有相交的两圆,也就是两个完完全全独立的个体,这也预示着这段婚姻终究会解体。
该如何维护夫妻关系呢?
当两人各自拥有隐私,其中相对敏感的一方就会开始猜忌和怀疑。这就回到了最开始的那个调查数据:明明在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地接受,但最先忍不住的还是自己。
原因有二:
无法抑制的窥私欲
吹弹可破的信任感
如何解决以上难题,维稳双方关系,首先要做到:
远离手机这个潘多拉魔盒
隐私绝不仅仅只存在于手机中。但手机却是匿藏个人隐私最多的潘多拉魔盒。
《完美的陌生人》就是一部围绕手机展开的“爱情恐怖片”,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这部电影,阐述了当代社会的社交环境中,人性背后的一些阴暗的小秘密。讲述的是7位好友以聚会的名义进行的一场隐私窥探——手机公开。最后才发现,每个人都藏着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另一面。
窥私欲——
每个人都有。
一旦触碰,就会被吸入无底深渊。
但这不单单是因为人性背后的窥私欲,更是因为手机。
智能手机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本身存储的信息,更在于它是一个入口,是通向记载了你各种信息的平台的一把钥匙。
因为一部智能手机里的信息量,你无法预知。
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手机里都是你不可告人的秘密!
有的人无法理解,“不就是一个手机吗?”
而当你丢失了手机,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朋友圈公示“手机丢了”;
当你丢失了手机,你会赶快的修改各种账号密码;
当你丢失了手机,你手足无措......
这些信息是最表层的信息。
更深层次呢?
好几年前初恋发来的求和信一直在邮箱里沉着;
你年少轻狂时聊骚的漂流瓶数不胜数;
美团里四五年前的酒店预订记录;
取消无痕浏览后,你浏览过的历史网址总会莫名其妙的出现......
即便两人再亲密,你也未必想让ta知道这些过去吧?
当代社交,隐私不仅存在于朋友之间、家庭之间、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也应该有各自的隐私。
给双方留有空间,压制自己膨胀的窥私欲。
信任不是坦诚相待,而是能够守住对方的隐私。
每个人总是期待并且企图让自己的爱人挚友可以对自己坦诚相待,但这对双方而言其实是一种束缚,越是束缚,越是让每个人想守住内心的真相。
两人相处,需要观察对方的情绪,并且及时用沟通来击溃猜忌,而不是把个人隐私摊在桌面上找刺。因为感情一定是稳扎在坚固的信任感上的。
猜忌和怀疑是不会让夫妻感情长久的,没有信任感的关系终会遍体鳞伤。想要爱得轻松,那就多一些坦荡、多一份信任!
每个人都有隐私。
依照法律,隐私权是针对个人的,不针对任何家庭或是一段关系。也就是说,隐私权不会随着两个人结婚而不存在。
两个人相处需要距离和空间,即使是你最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到不了的森林。
但隐私是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不问过去,不畏将来!
这才是两人携手共进该有的觉悟!
End.
| 本文首发于:Miss态度(ID:misstaidu520)欢迎大家搜索关注。
在这里,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