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通篇解读(新)

书名:《弟子规》

解读:做为一名研习学问的弟子需要懂得基本规则;

注意:1:弟子是指一种身份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指学子,学徒;

2:规并非规矩,而是规则,因为《弟子规》正文的内容讲述的是生活中非常具体的情形,以及在具体情形下,弟子这样的身份,如何做才最合理,才不违礼数,才像个读书人所为,没有强制性,更没有惩罚机制,有的只是告诉你如何做才最好,很像一本说明册。

总纲

弟子规,圣人训;

解读:做为一名研习学问的弟子需要懂得基本规则全部来自于们圣人的说教,是古圣先贤智慧的一部分。

注意:圣人是指孔子,孔子是古圣先贤的代表,也是集大成者。所以圣人训是指古圣先贤集体智慧中的内容。

这句话的读法应该是:(书名)《弟子规》。(总纲第一句)圣人训:……(后面是圣人训的内容)。

首孝悌。

解读:做为一名弟子第一要注重的是:善事父母和善兄弟姐妹。

注意:《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

这里“善”含义丰富。善,吉也(使得事儿能吉)。善的含义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高明的、擅长、易于、良好的方式等含义的集合体。

孝和悌是人的一种能力,与人的毅力、耐力、工作能力性质相同,不同的人能力各不相同。

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解读:做为一名弟子再者要注重的是谨言慎行,保持诚信,对大众秉持关爱之心,对所有人要友好,并且要亲近仁德及用仁德的人。

注意:次并不是其次、不重要的意思,而是而是与首孝悌的“首”形成排序的第二位,都很重要。

首和次是把家里和家外做了相对的区分。孝、悌是在家中要注重的,而谨信、泛爱众、亲仁则是在社会上注重的。

信是保持诚信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要注重诚信和信用,说到做到;人与人打交道要讲诚信,但是往往事不由人,计划赶不上变化,保持诚信的意思是说除了要讲诚信,而且要维护自己的诚信。

比如你承诺他人要完成的一件事情,但是由于客观情况,不能在预期内完成,这时要及时的想办法弥补,当想办法弥补也不能完成时要及时的与对方通报、沟通,最终承诺如果没有完成,要主动的争的谅解以及弥补相应的损失。

这里泛爱众的“泛”与泛泛之交的“泛”是同样的意思,意思是说不要刻意的过于深入,要平常心。因为身在众人之中,对每个人都特别的去关爱,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保持友好、友爱即可。

亲仁是指亲近仁德这样的品质以及亲近拥有仁德品质的人。亲仁是选择的结果,因为人还有很多种其他品质,比如暴戾、厚黑、痴迷,心机等等,做为一名研读学问的弟子,选择亲仁是最明智的。

有余力,则学文

解读:做为一名弟子做完日常的事情后还有能力和精力,要用在研学文化上。

注意:力主要是指是为了满足生存而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劳动,生产,交易等等,

学是指觉悟,获得知识的过程。现在的我们对“学”的含义理解比较窄,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学”就是学习、看书获得知识或者自己不懂、不精通的方面通过请教、模仿、训练变得懂、变得精通。但这些只是都是“学”的一个层面。

学的另一个层面是觉悟,觉悟是体验、思考并由迷惑向明白,由模糊而认清的过程,也指对道理的认识更进一步的过程。

文是指文化,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通过研学把结果记录成文;而是研读古典文化相关的典籍。

“则学文”同样是一种选择,因为当你有余力的时候,可以选择休闲娱乐,可以选择无所事事,也可以选择加班工作,而做为一名弟子则应该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学文上。

第一部分

正文第一部分是与孝有关的内容,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的细则,以供弟子参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读:父母呼喊,回应不要迟缓;父母指派,行动不要懈怠;父母教诲,务必认真听取;父母责骂,务必依意接受。

注意:从这段话可以判断,读《弟子规》的大致年龄应该是从十一二岁开始,因为从这时开始也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叛逆期。从十一二岁开始,由于心理的成长进入快车道,自主意识的萌发,在家长看来所谓的叛逆就显得特别严重。

但叛逆并不可怕,做为少年已经不需要非按父母的意愿行事了,但可怕的是为了叛逆而叛逆,个人对意欲感受的释放占据了理智的思考,转而成为一个无道无理的存在,这是拒绝成长的表现,也是得不偿失的。

勿是不要的意思。很多人对“勿”字表现出了反感,有的人批判反对弟子规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内容里“勿”字太多,如果孩子学弟子规,会严重影响自主性,这理由实在太牵强了。

“请勿吸烟”“请勿在此喧哗”这种标语和提醒,的确是为了警示吸烟者或大声喧哗者的行为,那么做为吸烟者和大肆喧哗者当然可以投诉这种标语和提醒严重限制了他的行为自由,他们要无所顾忌的吸烟,也要无所顾忌大肆喧哗,他们当然可以,只不过在公共场合当中,他们的无所顾忌对大众无益,也说明这类人对自身毫无要求,不如返回森林深处,从野人开始重新做起。

做法的规则。这段话所表达的规则是做法,而不是要求。比如父母命,行勿懒。很多人表现出疑问:父母指派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在做之前分析是是非对错吗。

其实这句话仅仅是告诉我们父母指派,行动不要懈怠,不要父母已经让你去做事情了,迟迟没用行动,没用反应,更不想做,今次而已。而其他的是非对错,需要自行判断,并不在这句话的意思之内。并且马上做出是否判断也表明行为上没用懈怠,也是迅速行动的做法。

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

解读:冬天天气冷了,要关心父母起居穿着的温暖;夏天天气炎热,要做关心让父母是否保持清凉,并为此做诸多准备。早晨起床之后要对父母表示问候,晚上睡觉前的一段时间要安顿好就寝,使得父母能够安心。

注:1:关于“冬则温,夏则凊”常常会听到这个故事,叫做扇枕温衾,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这也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加工整理,添枝加叶,但这些故事榜样意义大于教育意义,可以说这些故事是一种标杆,标杆意义在于能让大家知道有人做到了某种程度,仅此而已。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读:出门前要告知父母,同时告诉大概回来的时间。从外面回到家,同样要告知父母,并且让父母见到你,并且生活要有规律,学业要有恒心。

注意:“居有常,业无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的紧密得,一个人能把自己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那么他对于学习的安排也不会差,一个人在学业上能做到持之以恒的人,在生活上也会非常井然,这似乎也是一种能力。

业无变的业也指从事的事业,无变并非是不能变动事业,不能换工作,而是指工作要有恒心,不三心二意而找不到重点。

“居有常,业无变”为什么与孝有关?

首先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对子女都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的,尤其是学业和生活方面,如果子女的生活规律,学业恒心,对父母来说,内心就会轻松、宽慰很多。其次如果做为子女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业都做的井然,那么父母也就不会再过多的去帮孩子做太多的事情,父母本身也就自然的轻松许多。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读:不管做什么事情,不伦事情大小,不要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了,那么为人子女之道就缺失了。

注意:有人说这句话意在为父母剥夺孩子自主决定权,目的是让父母更好的控制孩子。

这种理解纯粹是恶意的乱扣帽子。这句话表达的重点是做事不要擅作主张,要谨慎,凡事考虑到父母、要咨询父母、跟父母商量。而不是说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做。本意是凡事必须多一个维度去思考,这个维度就是子道,为人子女之道。

不要擅自做主,不是说让父母替你做主,恰恰相反,是提高孩子的自主性的质量。

另外自己如果要做一项决定,最好咨询父母,和父母商量,这是完善自己决定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了解到更多被忽略的问题,也可以用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主动找父母商量更是自主的体现。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读:即便是很小的物品,也不要自私的偷偷藏起里,如果私藏,父母会伤心。

注意:亲心伤与小气无关,这里伤是指心态及感情方面的失望。

实际上不管什么物品,父母真的需要使用子女的一件物品,如果只要子女正在使用,父母还会放弃使用的,会另想办法,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发自内心的爱护。

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无私的,也就包括无私的付出。如果子女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父母在感情上就会失望,而不是因为小气而失望。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读:父母要喜欢的,我们要尽力的去做到,父母不喜欢的,我们要较少或去除。

注意: “好和恶” 指两个方面。

一:跟子女有关系的,比如父母认为子女身上存在的一些毛病或者不好的习惯,父母会在生活中经常的提醒,比如吃饭吧唧嘴,挑食等等。以及子女做的事情以及拥有的东西,比如子女喜欢养宠物,但父母不喜欢,你想去探险父母反对等等。这些都是跟自身有关系的父母的“好和恶”。

第二个方面是父母本身的“好和恶”,比如居住环境,使用物品已经精神方面的追求等等。

谨为去是指认真的去对待,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好恶去定性父母的好恶,从而采取符合自身好恶的做法。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读:做为父母的孩子如果自身受了伤,那么会让父母担心、忧愁;如果做了有损品行和德行的事情,会让父母蒙羞。

注意:贻是赠送的意思,也是遗留的意思,在这句话当中两层含义兼有。

德是指为了获得一定利益而行为不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读:如果父母是爱我的,那么做到孝,有什么难度呢;如果父母不喜欢我、讨厌我,依然要做到孝,就要效仿贤能之人。

注意:爱,这里是指父母对子女亲近、爱护、照顾,超越对待自己的情感,也包含了给予恩惠的含义。爱的含含义有: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吝惜也,要注意与现在语文中爱字含义的区别。

贤是指贤能之人,一般在举例时是指舜和闵子骞。

舜的亲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继母,还生了一个弟弟。舜对继母、弟弟、父亲也都很好,但三人却非常的讨厌舜,所以舜平时在家备受欺负,甚至三人总想法设法要害死舜。有一次三人商量计划,让舜去挖一口井,等井挖的差不多了,他们便在上面填土,把舜活埋。

计划如期进行,但舜提前有所察觉,于是在大井的旁边挖了一口小井爬了出来,躲过一劫。

可是即便被恶毒的对待,舜在平时依然对三人都很好。舜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后来成为了部族首领,成为首领之后舜还对父亲、继母、弟弟进行封赏。

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的继母不喜欢闵子,进入冬天,天气转冷,继母给三个孩子都做了崭新的棉衣。父亲出门让闵子骞牵马,穿着棉衣的闵子骞,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手都拿不住缰绳,掉到地上好几次。父亲看到闵子骞的样子,认为他想偷懒,责备之后依然如此,于是拿马鞭抽打闵子骞,使劲抽打几下之后,把棉衣打破了,露出芦花(芦苇的花絮)散落一地,芦花厚而不实,不保暖。这时父亲才明白过来,原来是错怪了闵子骞。回到家里,父亲将两个弟弟的棉衣拆开一看,全是实实在在的棉花,而且比平常的棉衣还厚实了许多。这时才明白,闵子骞在家中受到了继母的虐待,一气之下决心休妻。

闵子为继母求情到说:“母亲在,就我一个人受寒,如果母亲不再,两个弟弟加上我三个人都将承受没有母亲的痛苦。“闵子的一番话,父亲决定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孝方贤的意思是效仿贤能之人,有两个方面,一消防贤人以爱应对憎;二效仿贤人保持强有力的自强独立精神。如果一个性格孱弱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以爱应对憎的。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读:当父母做事情过分的时候,要劝说父母改变,请注意,劝说父母的时候要和颜悦色,说话要柔和,神态要喜悦,不能有批评指责的意味;如果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么依然保持轻松愉快的态度继续的去劝说,如果父母还是听不进去,甚至开始反感,那么你劝说时要伴随大声哭泣和眼泪继续劝说,为了让父母改变过分的做法,即便是父母鞭打你,也是无怨无悔的。

注意: “过”的含义不等于“错”,两者是不同的,过的意思是偏离或者超出了合理的界限,而错是不对的结果,比如有时我们会讲说:“这件事你做的有些过了”,意思是说这件事做的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劝说父母与劝说别人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和父母的行为有共同的担当,这叫亲疏有别。总结起来这段说明了劝说父母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基本步骤是,一,劝说,二,继续劝说,三哭着劝说;注意事项:感情真挚。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读:如果亲人得了疾病,需要喝药治疗,那么做为子女要先尝药。并且要侍候生病期间的双亲,白天黑夜守在床边不轻易的离开。

注意:药先尝是指尝汤药,尝药的凉热和药性。在古代读书人都懂得医学的知识,有“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的教诲,这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这句话的重点在当父母生病时要非常的重视治疗和用药情况,对疾病及治疗的药物要做一定的了解。

与此对应的现象是很多人在医院治疗完毕之后,对于病情和药物一无所知。虽然我们可以把治疗交给医院,交给医生,但是做为亲人了解基本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社会的医疗虽然相较于古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医疗体系仍不尽如人意,所以做为子女虽然不大可能专业的学习医学,但是对于亲人间常见的疾病应重点去了解和掌握。

昼夜侍,不离床,不管生什么病,对正常的生活起居、饮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影响,有一个帮手会方便很多。而且生病期间人的心情会有所影响,我们都知道心情是对疾病是有所影响的,所以子女侍候生病期间的父母,让父母不会因为生活的不便利,从而加重心理的负担,是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和恢复的。

现代的医疗条件虽然相比古代好了一些,但是专人照料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如果出现了亲有疾的这种情况,身为子女是有时候临时放弃掉手头的工作是很困难的,如果不能亲自照料,最起码要退而求其次,第一时间找人帮你照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养病,有利于恢复,这很重要的。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读:丧礼三年,常常会因悲伤而哽咽,居所要改变为朴素,与酒肉相关的不吃。守丧要力求礼节,祭奠要力求真诚,事死者,如同在世的时候。

注意:这段话也说明,弟子规不是给十一二岁一下的孩子读的,因为只有到了十一二岁之后才明白“丧尽礼,祭尽诚”相关的事。

丧三年的三年在古代是指二十七个月,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有三年守孝的礼制,这些礼制对民间也有影响。从弟子规的这段话分析,弟子规并没有把古代具体的礼制做详细的描述,说明弟子规仅仅是让刚启蒙的弟子们了解并注重这些方面。

居处变是指居所有寓意的装饰要改变,以朴素庄重为基调。

酒肉绝的原因在于有酒有肉的一般是在庆贺,热闹,聚会的场合,所以酒肉绝。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读:做哥哥要注重的原则是对弟弟友爱、平等的对待弟弟,不以大欺小;做弟弟的要注重的道理是对哥哥要恭敬,不药因为自己小就对兄长无力傲慢,兄弟之间相处和睦,父母就会因为兄弟和睦而内心轻松愉快,也就是做为子女对父母的孝心

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把财物能看轻的话,不满意又会从哪里产生呢!平时说话和讨论商量事情都能保持克制,不把情绪表现出来,能够保持平和的态度,相互之间的愤怒自然而然就不会产生或者消失了。

注意:兄长之道是对弟弟友爱,不能因为年长而掌控弟弟;弟弟之道是对兄长要恭敬,不能因为是亲兄弟而且年少就对哥哥轻视,凡事理所应当。

兄弟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往往是因财物以及言语的不合适,其他并没有更多的原因,所以亲兄弟之间轻财物,注重言语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各自成家之后。

第二部分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读:长幼一起吃饭是,盛饭、吃饭、落座、离开时的秩序要有先后,遵循的秩序是长者在先,幼者在后;

在这种情形的期间,如果长辈在叫一个人,你听到了长辈在叫人,但那个人还没回应,这时要替长辈去呼叫他;当呼叫的人确实没在,那么自己要到长辈旁边,问长辈有什么事或者有什么要传达的;

注意:吃饭场合时的长先幼后和对长辈的尊崇,对于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是有很大作用的,是我们祖先在大家庭中长期总结并实践的经验,对于子女及后代的道德建设是由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对家庭的存续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反,当代的我们对于这些是非常轻视的,原因在于过去的一很长时间里,人们将这种本应日常的做法变成僵化的礼制,当代人的轻视源于对僵化礼制的反驳,也正因为僵化的足够极致,所以我们反驳却过犹不及了。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解读:称呼尊敬的长辈,不要直呼长辈的名字。在尊敬的长辈面前,不要卖弄才能。

注意: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代号,是父辈或长辈给予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长辈和平辈用这个代号称呼,一个人的名字,包含了所有人对他的的了解,所以名字其实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

也正因如此,所以才会有名称这个词语,称就是秤,是衡量的意思。在提到一个人能的名字后,会有很多评价的含义在其中。

尊长面前不要卖弄才能,并不是要谦虚或者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句话强调的是勿见能,意思是不要刻意展示才能,所以我把这句话解读为卖弄才能。卖弄其实心理脆弱的表现。才能的展示最合理的办法是先用谦虚的语言,然后在露一手。

之所以不要在尊长前卖弄才能,主要原因是你故意卖弄才能后,长辈面对众多人时无法对你客观评价。比如我,入股故意卖弄,其他人不会看不出来,都会非常不屑,长辈如果用语言压我,我会很失落,会成为整个场合中不和谐的人,如果我卖弄长辈还夸我,那么整个场合会比较尴尬。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解读:正走在路上,遇到长辈,要快速的走过去做拱手礼。与长辈之间没有具体可说的了,那么就退在旁边,恭敬的站立,让长辈先离开;如果你骑着马,要下马,如果乘车要下车,下马或者下车之后“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长辈先离开;要等待长辈走过去很远,再上车马离开;

注意:揖是指拱手礼,是见面时的一种相互致敬的礼仪,不过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了,大多数人也都看不懂了,所以这句话中的“疾趋揖”的“揖”就理解成“问好礼”吧,就是说路上遇到长辈,要快速走过去主动问好,如果没有多余的话说,就侧到旁边,让长辈先走。

“骑下马,乘下车”原因在于古代骑马和坐古代的那种马车,坐姿是很高的,这样跟长辈说话就是一种居高临下,总体上会有些蔑视的意味。

过犹待,百步余,除了让长辈感受到我们的尊重,也表示我们的尊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思。

如果我们与长辈交流完了之后,直接就转身离开,是不会有思考时间的,因为在路上的整个交流在你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就结束了,不会再继续思考了,而这个时间却是反思最重要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对这次交流有更深刻的思考。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解读:长者站立还没坐下前,幼者不要坐下,等长者坐下了,跟大家说大家都坐下吧,然后再坐下。

注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是长幼有序的规则之一,表示出对长者的尊重,尊重长者,长者也会爱护幼者。如果是在社交场合,使得次序较和谐,也树立长者,提高长辈的公信力;有压场的人,整个场景有一个中心的人,良好的次序会提高社交场合的和谐度,更有利于大家的交流。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解读:与尊长交谈,声音要低一些,但是如果低到尊长听不见或听着吃力,也是不适当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说话的声音音量。

要到尊长身边或者面前进言,要快速的直接走到尊长的近前。说完了要离开,这时可以稍慢一点;尊长问话,要主动起身作答,作答时,眼神盯到尊长的方向,不要随意乱瞟。

注意:两个人说话时,说话声音太大的一方, 会给对方一种压制感,会让对方觉得很不舒服,所以会显得不礼貌,对方也会想要尽快的结束交流,尤其社交场合走进跟长辈说话,既然是凑近说话,声音就不要太大,不然会很突兀。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时根据场合要注重自然的交流,不要大声的无所顾忌,更不需要隐秘低声交头接耳。

进必趋是快速的直接走到过去。说明要说的话是已经准备好的,不拐弯抹角,如果你在一边转来转去才走过去,说明你没准备好。

退必迟是指说话要离开时慢一点。是对交流的重视,如果说完话,你赶紧就跑开了,好像早想结束说话,终于说完了感觉,也会让与你说话的长者感到尴尬。

问起对,如果被问问题,最好要主动起身作答,原因在于表示尊重以及对问题的重视,也表明自己的回答会很认真。

视勿移是指在回答别人的问话时,眼神要看向问问题人,眼神不要随意乱瞟。眼神不乱瞟会让别女人觉得你心理没底、心不在焉或者就是谎言,又或者说明对这个回答问题满不在乎。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读:对待伯父叔父,要跟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弟姐妹要跟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

注意: “诸父”是指伯父、叔父等父一辈的长辈;“诸兄”是指伯父、叔父的子女;也就是自己堂表兄弟姐妹;

如事父和如事兄是指在一同生活的情形或在一起聚会时的礼节方面。

第三部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解读:早上要早起,晚上晚点睡觉,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是很快也很容易的,所以要珍惜当下的时间;

注意: “朝”是指太阳出来的时刻,平原地带一般冬天早上七点钟多一点,太阳就出来来,夏天一般五点多一些,这个时刻叫做朝。当然有很多地方因为有大山的原因太阳露出阳光的时间会比平原地带晚一些。

“夜”是从傍晚天黑到第二天凌晨天亮的这一段时间;

朝起早,夜眠迟是指造成起床的时间比太阳出来的时间稍早一些,晚上睡觉要在太黑之后往后推两到三个小时,因为天黑就睡觉才是正常的情况。

夜眠迟并不是让我熬夜。

“老易至,惜此时”是指在意识层面的要懂得光阴的珍贵,我们必须清楚,人从年轻变老是很快的,而且你没有任何的机会去挽回。到老的时候就是老了,绝无可能再变年轻。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解读:早晨务要用要洗手洗脸,同事漱口;大小号回来,要马上洗手;讲到的是日常生活的清洁习惯。

帽子要戴端正,衣服上的纽扣纽带要连接起来;脚上穿的袜子和鞋要与脚紧密贴合;放置衣服和帽子,要叠好,要有确定的位置;不要随意的处置,乱扔乱放,导致衣冠沾染了脏东西;

注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随着生活设施的不断改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到这些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但是在古代,早晨的洗漱其实相对麻烦的,要先用壶烧水,然后把冷热水倒入盆里,和成温水,然后再洗漱,洗漱完毕后把水倒掉。耗时会比较长,整个程序也比较麻烦。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解读::穿衣服要重视整洁、崭新,不要重视奢侈、华丽;整体看起来要安分、本分;家人穿怎样的衣服,你也穿怎样的衣服或者买衣服所需要的费用,要根据自己家的家境情况去安排,要与家境相符;

注意: “华”的意思是奢侈、华丽。但这里的奢侈、华丽与现代商业包装的奢侈、华丽是不同的。古代的奢侈、华丽相对名副其实的,是服装和装饰共同的集合。现代社会受商业化营销的影响,奢侈、华丽是指售价高且商业取得成功的商品,与古代的“华”是不同的概念。

“衣贵洁,不贵华”原因在于把衣服弄干净整洁,是多数人能做到的,只需要勤快一些,注意保持就可以了,而且穿着的干净整洁在和别人社交当中也体现着对别人的尊重。

而华丽、奢侈的服装只能表示富有,而且在人家交往中如果两人穿着的奢侈、华丽程度有差的话是不利于社交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你想对别人形成心理压制,才会在穿着的奢侈度上做文章。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解读:对于吃饭不要挑挑拣拣,吃饭吃到合适的时候即可,不要逾越规则和常识;

年龄小的人,不要喝酒,喝酒喝醉了,是最难看的。

注意:勿拣择不仅仅是挑食的意识,也指在盘子和饭菜中用筷子挑拣食物。

年少的人饮酒醉为什么更丑,原因在于年少的人喝酒容易喝到醉态较深的地步,不省人事。其次是年少的人思想非常活跃,平时脑海中有各种设想和幻想,在酒醉之后,控制力下降,会说莫名奇妙的话和做出莫名奇妙的行为。

第四部分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解读:走路时要不慌张、要镇定、要舒缓悠闲,站立要端正不歪斜,作揖时幅度要到位,行拜礼时要充满敬意。

不要踩踏门槛,不要歪斜这身体靠着物品站立,不要箕踞的坐着,不要摆动大腿;

注意:箕踞是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蔑傲视对方的坐姿。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这个动作是大忌,因为古代尤其是夏天,人们穿的衣服都是那种裹在身上的衣服,跟长裙一样,里面也不穿裤子,所以这种动作就是会特别暴露隐私部位,如果你跟别人交谈,是这样的坐姿,会让对方特别的尴尬;

“践阈,跛倚,箕踞,摇髀”这四种行为动作都是在与别人交谈时或社交时表现出不稳重、无聊、紧张,在别人看来是希望尽早结束交谈,也有不尊重的感觉。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解读:揭开窗帘、门帘的时候要慢一点,不要发出声音,走路要转弯遇到有棱角的地方,离棱角远一点,不要碰到;

拿空的器皿,要像拿装满东西的器皿一样;进入没有人的房间,就像这个屋里有人一样。

做事情不要多件事情一起做,更不要大包大揽,因为很容易出现失误,错误,做事情不要害怕费事,更不要因为忙把事情看简单了。

注意:人是高于物存在的,物是属于人的,当你对待物品而不考虑人的因素时,品行自然高不了。当你不能尊重他人的物品时,他人也无法对你有足够的尊重。

不要认为做的事情是简单的。因为心理的轻视会导致实际做事时的困难加倍,而因为困难超出预期,但自己有太轻视,最终导致放弃的几率会增加,最终什么做不好。

事勿忙,忙多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让自己陷入忙的境地,即便是事情很多,也要保持自身节奏去处理,否则错误出现,忙上加忙。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解读:争胜戏耍的场合,碰见了一定不要靠近,要离的远远的。听到别人口中的邪僻事,不要对这些事情感兴趣,更不要去继续询问具体情况。

注意:斗闹场:是指很多人聚集到一起去争胜戏耍的场合,比如常见的打牌打麻将赌博的场合以及发生口角众人围观的场合;也指路边有很多人围观的场合,在古代常有的江湖骗局。

邪僻事:是指不合正道,违背常理,品行不端的的事情而不是指一般我们会想到的所谓的封建迷信、鬼狐传说之类的,这是是不对的。

当代社会的邪僻事很多,大都集中在无良的商业领域。

“绝”字说明弟子规对斗闹场和邪僻事这两类是持坚决禁止的态度,因为做为一名弟子,一名做学问的读书人,本身就是研究正道的,追求品德的,哪些毫无意义以及违背正道的事情是彻彻底底对立面,当然要坚决禁止了。

第五部分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解读:在将要进入大门之前,先询问你熟人在不在;将要进入正屋前,把说话声音增大一些;别人问时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不要回答吾或者我,不容易区分清楚。

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如果只是回答我或者是我啊,这样的回答是难以辨别清楚的。

注意:“将入门,问孰存”是指别人家大门敞开的时候,去寻人的情形,如果别人家大门时关闭的,那么就不许继续询问了。这句话的应用背景与现在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古代,在白天的时候,每户人家只要家里有人,临街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如果遇到大门关闭的情况,说明这家人出去了或者不方便见客。

吾与我的不同,古人在说“我”时想必是大声吼出来的,而说“吾”时大概是小声吐出来的,从这两个字的发音上,也能看出这种迹象。 所以“我”和“吾”在古汉语中虽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和语气、语义以及使用习惯上,都有一定差异。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解读:借别人东西或者用别人东西,要明确的征求别人的同意,假如不询问直接拿走了,这种行为就是偷。

别人把东西借给你了,要及时的归还,别人借你的东西,不要小气,不要吝啬。

注意:“人借物,有勿悭”讲的是当别人借你物品的时候,如果你有就不要小气。但请注意注意这个“悭”字,悭的意思虽然说是小气、吝啬,但“悭”字是竖心旁,所以与心理活动有关系,而不是行为,这是不同的。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管谁借东西,心里上都不愿意借给别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这就叫悭。

别人来借东西,我们看这个人的信誉怎么样,如果是那种经常有借不还的人,那么我们直接拒绝,这个行为虽然看起来也是小气、吝啬,但不是“悭”。

所以“人借物,有勿悭”的意思是说,如果来借东西的人,是一个很有信誉的人,我们不会犹豫,直接会借给他,不要有小气、吝啬、不愿意借的心里活动。

总结起来“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管借别人物品,还是借给别人物品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谨慎的对待,不要乱借瞎借。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解读:但凡要与人说话,保持诚信为第一考虑因素,哪些欺骗和非分的话,我们怎么可以允许自己说出来呢!

话多不如话少,言多必失吗,也容易露怯,你的短板就会表露出来。说话前要思考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说的话不要阴阳怪气,虚情假意;说话时如果有市井气,务必要戒除掉。

注意:奸巧语就是巧言令色,献媚谄媚的语言;秽污词就是脏话,有很多人就养成脏话的口头馋,这是很不好的;

说话时的市井气指的是说话内容试探,假性承诺,里外话以及耍无赖的说话方式。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解读:没有观察到确切的真实情况,不要轻易的去说;没有了解到确切的事实,不要轻易的传播。

注意:这句话并不是让我们没看到真相,一个字都别说,而是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说,不轻易的传,要严谨。比如你听到一件事情,没有经过任何渠道的确认,那么你如果要说,就要把你在哪里听到,听什么人说的讲清楚,这样听你说的人,他们会做基本的判断;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解读:如果要你做的事情并不适宜或者不合适做,不要轻易的承诺,如果轻易承诺的话,会进退两难。

注意:这句话当中最重要的是对“非宜”的把握和理解,非宜包含了本身不适合做的事情和事情本身不合理两个方面。

本身不适合做的情况包括比如时间不允许,能力不够等,比如学校举行运动会,班里没人报名铅球项目,你想报名,但是你从来没有参加过铅球项目的训练,而且臂力一般,那么即使重在参与,也不要报名,因为不适合你自己,

事情本身不合理是指事情本身违规、违法或对本身品行有影响,比如同学邀你一块逃课玩游戏,这样事情肯定不能答应,因为事情本身不合规,而且逃课对自己影响很大,

当遇到“非宜”不要轻易的答应。如果不合理或者自己不适合做的事情,自己却常常会承诺,而且常常为此懊悔,或者常常因此饱受批评或争议,那么说明自己本身出了问题了,要马上反省自己,认真的理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条规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解读:凡是说话时每一个字的吐字发音,声音要浓重并舒缓,不要语速太快,太急促,不要吐字模糊。

注意:说话吐字什么是“重”?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每个字的音要突出,比如“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七巷漆匠用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拿了七巷漆匠的漆,七巷漆匠气西巷锡匠用了漆,西巷锡匠讥七巷漆匠拿了锡。”这是一段典型的绕口令,读这段绕口令也特别能体现出吐字音不够突出的问题,在“i”和“iang”之间容易导致吐字的不清晰。

不过我们不是要练绕口令,而是在读这段绕口令时要领会吐字发音不突出的现象,比如前六个字,最容易不突出的字是“一”字,如果你读的时候“一”没有突出,读下来是很无力的,所以在读的时候“一个”要重点突出。

其次是重音的落点,如果没有重音的落点,那么整句话是听不到重点的,没有重点的一句话,从听众的角度容易忽略,称为了一句废话。依然拿绕口令的前六个字来说,重音的落点可以在“漆匠”的“漆”上面,这样就能听出这句话的重点。

当然逻辑重音的落点也要根据想要表达的重点去落点,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增多朗读量,不断反复去琢磨和练习。

“舒”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语态,音调不要太尖,语速不要过快,而且有一定感性色彩。比如这一段:把心灵打开,让一窗子的阳光住进来,暖暖的午后,携一缕暖风,茗一杯清茶,读一卷诗书,回画一幅窗外的雪景图,轻吟文字的墨香,就这么陶醉在文字的世界,心静,温暖,无欲无念,尘世的喧嚣再也听不见,答悠然的时光里,我在沉淀着宁和静中所蕴含的深度。

当念这一段的时候,是很容易饱含感情的,也更容易用舒缓的语调去读,因为画面感很柔和。这就是“舒”的语态,在我们吐字发音时要找这种舒缓,含有情感的语态,这样更容易引发听着的共鸣。

当然这些并非是要上升到专业的程度,而是在日常的交流的吐字发音中要特别注重这两个方面,并且尽量的练习。

急疾是语速过快,听者倍感压力,上一句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下一句已经说完了,对于听者来说等同于没有听到任何有效的话。

模糊是吐字不清楚,一句话10个字,但从嘴里好像只出来5个字,听这完全听不明白在说什么,也等于没说。

但这段话并非要我们专业联系说话发音,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非常的注重这些方面。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解读:那个人说长处,这个人说短处,如果他们说的东西不关自己的事情,不要闲着没事去过问或干预。

注意: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别人的口舌之争,核心的意思是不要逞口舌之快。

对于“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的理解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定位先搞清楚,我是一名读书做学问的弟子,面对别人的争论,尤其是比我年长的人,我发表的意见可能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除非有人主动找到我,即便别人主从找我,也要分析事情是否跟自己有关,争论长处和短处呢,本身并没有正确答案,所管它干什么呢!

其次别人的争论关不关己要搞清楚。关不关己要自己判断,并且弟子规告诉我们“不关己,莫闲管”,是让我们不要参与其中,不要干预,但人有些话题自己虽然感兴趣,但是不管自己的事,那就听听就好了,不要发言,听听他们讨论争论是否有高明的地方,自己思考就可以了。

第六部分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解读:见到别人的善行善举,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如何也能达到,即便是相差甚远,也要慢慢的达到。

见到别人的恶行恶举,第一时间时间想到的是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有则马上改掉,如果没有,当作给自己的警示,警示自己不要犯那种恶行。

注意:古文中的“善和恶”与现在意义的“善和恶”是有所不同的。现在“善和恶”与“好和坏”相关的词语是对应的,比如善事就是做好的事情,比如无偿帮助别人,做慈善捐款,做好事不留名等;而恶事就是坏的事情,比如恃强凌弱欺负人,违法犯罪不悔改等等。

文言文中的“善和恶”除了好与坏的含义以外,还指擅长与否,是否能把事情做到顺应的规律的能力,是否有能力把事情做到精致做到好。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解读:只有德学和才艺方面比不上别人,应该磨练自己;假如是衣服和饮食方面不如别人,不要因为这些而忧愁。

注意:德学是什么?说文解字说:德,升也;学指的是学问。所以德学的含义是:不断升华自己的学问;比如我想成为一名一流的画家,这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升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我做大量工作、学大量知识,做大量的训练才可能做到。所以能够升华为一名一流作家的学问就是画家的德学。

才艺是才和艺的组合;才是指我们本身具有的能力;艺是有某种能力而展示出来的结果,也就是技能、技术。比如说这个人很有才,包含了这个人很聪明、很有办法、学东西很快,会的很多或者会一种别人都不具备的能力;艺是表现出来之后的结果,比如跳了一段舞、唱了一首歌,捏了个面人等都是艺。

德学和才艺只有磨练自己才能拥有,其它方式是得不到的。所以当你不如别人的时候,只有“自砺”这一种办法,所以“不如人,当自砺”,不然只有放弃。

而衣服和饮食即便是不生戚也是可以得到的,想想办法就能拥有。所以当衣服、饮食方面不如人的时候,生戚也白生,只不过凭空增添了自己的烦恼而已,一点都不高明。

这句话的并不是说德学、才艺比饮食、衣服重要,只是要告诉我们要注重德学、才艺,而不要过于注重衣服、饮食而已,这些只是附属品。

弟子规没有说那个重要那个不重要。衣服不重要吗,你不穿试试,如果一个人穷到没有衣服穿了,让他学技能,光着屁股学吗,不可能。所以弟子规不会说饮食,衣服不重要,只是不要过度的注重。而且当你的德学、才艺足够好的时候,衣服饮食自然就会好了。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解读:听见别人说自己有过失就发怒,听见别人赞美自己就高兴,那么对自身有害的朋友就会来到身边,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就会疏远;如果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赞而保持疑虑,听见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儿而感到高兴,那么诚信正直的人,会渐渐的称为自己亲密的人。

注意:损友是指成为朋友之后对你的人生、事业、工作生活有损害的朋友,他们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责任感。

益友是有益于自己发展进步有的朋友,这样的人往往学识丰富,而有正义感。有这样的朋友对于纠正我不正确的事情和行为,从而避免走弯路或减少对自身有损害的方面。

现代人们很主流的交友思想是,想要知心的、能够懂自己内心的朋友。这种交朋友的思想是一种过于自恋的心理。这种思想,无非是把朋友当成伺候和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就连交男女朋友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把自恋当成天经地义。这种思想是自私自利为核心的人生观造成的,其实是有误的。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的,而且也不可能成为别人的朋友。所以经常有人抱怨说朋友之间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言论,完全是因为自恋和自私的内心在起作用,这种心理对自己的人生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读:不是故意犯的过失,可以叫做错误,存心故意的过失,就可以被称为罪恶了;有了过失,如果能纠正,会被人们原谅,但如果犯了错还隐瞒,那就会被认为罪加一等。

注意:增一辜是增加一等罪过的意思。

是否存在故意,是判定过失性质重要的因素,这种判定对于青少年是很重要的。青少年时期非常注重发现自我,希望能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标准,但现实是因为年少儿能力太有限,太多事情无法形成成熟的判断机制,所以这条标准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部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解读:只要是人,都应施以仁爱,如同上天对人的庇护,大地对人的承载。

注意:“爱”是指仁爱。爱的含义是很广泛,包含了以下内容:親也,表示关系感情深挚;恩也,表示给予的好处,给予的帮助、恩惠以及深厚的情谊;惠也,表示给予额外的方便、帮助,只要是物质方面;憐也,表示怜悯、同情,有一颗怜悯之心;寵也,表示偏爱、溺爱;好樂也,表示喜欢、欣赏,例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吝惜也,表示舍不得、顾惜,爱惜不忍割舍;慕也,表示依恋、向往;隱也表示怜悯、同情;欲也,喜欢、欲望;

“天同覆,地同载”,“天地”是人类生存的所在,也就是整个自然,“天同覆,地同载“是说:天会更好的庇护人,地也会更加努力的承载人。

如果人世间没有仁爱,那么人是体会不到温暖的,也无法拥有幸福,每天的生活就如同上天不再庇护人,大地不在承载人,人人自危了。试想那样的人是多么可怜多么无助。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解读:从事的行业,从事的工作等级很高或品行达到很高的人,这样的人不管从名誉还是名声方面自然而然就比一般人高。人们重视的,看重的,不是外表的样子出众。

注意: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业,有很高的能力,他在这个行业名气就非常大,影响力会自然而然变大的,这是客观规律

这句话并不是说“人所重,非貌高”原因有两个层面。一很多总以为外貌是在某行业中变成高人的敲门砖,但其实不是;二是说不要以外貌去判断人是否是行高者,因为外貌是可以被打造的。

并且也告诉我们如果要成为行业的佼佼者,需要提升自身的行业技能,而不是把精力用别的方面。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解读:自己有才能,不要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别人有才能,不要非议别人,厌恶别人。

不要奉承巴结富人,不要轻视贫穷的人,不要嫌弃故人,不要偏爱新人。

注意:己有能的“能”并不是指技能,而是指有能力把事情做到较高的程度,比如你很富有,能够买其他人买不到的东西,这也是一种能;再比如你会的一种本事别人不会,也是能。

勿谄富原因在于不管是金钱还是财富,都是私有性质的,谁拥有归谁支配,不管你谄富不谄富,都成不了你的,奉承巴结只是自降身段,哪怕是付出时间和劳动而得到的报酬,在被奉承者看来也是施舍。

勿骄贫原因在于不管富有还是贫穷,都有各自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中国有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追求财富的心理和付出的努力这个是我们能决定的,但是能否获得财富却不是我们个人能够决定的。所以如果有人看不起贫穷,只能说明这个人心里比较扭曲。

“勿谄富,勿骄贫”仅仅是说不要奉承巴结富有,不要轻视贫穷,而不是说要蔑视富有,高看贫穷。最佳的方式是不要过于的注重富有和贫穷这些因素,要客观平等的视角去对待富有和贫穷,不能要因为富有和贫穷而影响了自身的做人准则。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读:别人不闲的时候,不要找事儿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不要高谈阔论而打扰他。

注意:“忙”与“不闲”是不同的状态,忙指的是手头有很多事情排着队需要做但时间却不充足了,比如我正在搬家,还有很多东西没从旧房子里搬出来,车已经装满了,接下来要把东西搬到新房子,收拾整理,再回来搬旧房子的东西,而还有一个小时天就要黑了,而原本我的计划是当天全部搬完,于是我就非常的忙,根本顾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我这时就很“忙”。

而我正在聚精会神的打游戏,与队友配合得很默契,大家正在兴头上,打游戏对我来说就是放松心情,这时我并不忙,但我并“不闲”。

现在人最大的误区是把别人的“不闲”当成“无事可做”,所以在打游戏的时候,喜欢让别人去做点所谓的正事,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时间和主观意愿。

“不安”就是指心态不稳定。一个人心态不安,原因有可能来自于他正面临的事情,也有可能来自他的身体不舒适,别人是难以完全体会的,所以不可能用特别合适的话语交流,只有可能打扰到不安的人。

有一项关于不安时最想做什么的调查。不同的人在不安时想做的事情不一样,有的喜欢躺下来睡一觉、有的喜欢阅读看书、有的想一个人静静的呆着、有的人喜欢跑步运动一会儿、有的人喜欢疯狂的购物、有的人喜欢猛吃东西、有的人喜欢找个人倾述。唯独没有人选择听别人人说话。即便是不安时想找人倾诉,也仅仅是自己向别人倾诉,别人最好什么都别说。这也是“人不安,勿话扰”的原因。

不安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对生活和工作感到不满足,所以“人不安,勿话扰”也是指当一个人对生活工作感到不满足时,不要以言论打扰他,比如给他出主意,乱分析一通等等。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解读:别人的缺点、短处,不要去揭穿。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不要说出来。

注意:揭短和说别人的私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当众,另一种是背地里说别人。这两种都会对别人造成心理的伤害,而且也揭短和揭私的人的道德水平会收到别人的质疑。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解读:讲别人的善行,也是善行,别人知道你讲他的善行,得到肯定,他会更加努力做善事。

传扬别人的恶行、恶事,也是恶行。因为宣扬恶行是很过分的行为,会导致双方交恶或会导致更加危害的事情进一步的发生。

人与人之间都秉承善的品行,且相互勉励,这样就会建立德的交往秩序。人总会有过失,一旦有人做出超出秩序的事情,如果所有人都不管不加规劝的话,这种建立的秩序最终就会受到损坏。

注意:与人交流的时候,讲别人的好的方面和他的善行,其实是在肯定他的行为,也就是他的支持者,这样他也会更加的去努力做好事和善事,也会更喜欢与我来往。

如果总讲别人坏的方面或者总会指出别人的恶行,一方面是否定,另一方面会加重做恶事人的心理防线,他会更加极力的维护自己,这样的话我会成为他的对立面。

这里有两个重点,第一彼此之间都是“善相劝”,彼此都有好的品质,好的行为,这也告诉我们如果两人的行为不一致,是无法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二是,过不规的规,是有原则性的规劝的意思,相互之间要有纠正的机制,不能有人做事过了,不加以纠正,这对彼此关系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解读:但凡遇到拿和给的事情,要重视给要多,自己拿要少。

注意:取则意味着欠人情,给则意味着收人情。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解读:如果有事要加给别人,先问问自己,自己如果都不愿意做,拿就快点就此就此停下,别加给别人。

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解读:如果别人有恩于我,我要想着去报答。如果我有怨恨的事情,我要想着忘记这些怨恨。心中的怨恨不要留太长时间,如果是报恩,那么就要长久。

注意:愿意给我恩惠的人,就是愿意帮助我的人,别人愿意帮助我,那么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有别人的帮助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别人有恩与我,我也能报答,这样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助,对彼此都有好处,尤其是对自己。

相比于恩,怨更容易在我们心里留下创伤,如果要抱怨的话,那么就会形成相互对抗的情势,对双方都不好,尤其是你自己。所以我们要有”怨欲忘“的这种意识,不要让怨恨占据自己过多的思考,这对只会给我们成长和生活拖后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读:对待服务于自己的人员,重要的是自己的品行要正派正直。虽然要正派正直,但待人要和善、不严厉、不苛求。

如果凭着权势让别人服从你或者信服你,他的内心是不会同意的,以理服人,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让别人信服你或者服从以你,才会没话可说。

注意:对“婢仆”的理解需要将人格高低的思维因素排除掉。在中国古代婢仆仅仅是一种为了生活而工作的方式,与所谓的人格无关。

婢仆的区别在于性别,婢为女,仆为男,与正常的打工不同,婢仆的作往往跟雇主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也正因如此,雇主身不端就是弱点。因为婢仆在雇主家生活工作,他们要听从雇主的安排和差使,雇主的品行决定婢仆用怎样的品行做事。假如雇主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那么他身边的婢仆也会看不起他,但却会根据雇主的品行来做事,甚至雇主的弱点会被放大。比如和珅,和珅贪财,那么他的部下没有一个不贪财的,没有一个不巧取豪夺的。

“势服人,心不然”,通过权势能不能让别人服从呢?答案是能。但这种服从,仅仅是从工作角度,就如同工作要承受工作压力一样,学习要承受学习的压力一样,仅此而已。

“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是一个讲理的民族,不管是情理,还是法理,还是道理。只有把道理讲述明白,这样才可能有共识,才可能顺利的做好事情。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解读:同样都是人,但人的品行多种多样,良莠不齐。大多数人都会成为世俗之人,有仁德的人只是少数。

真正有仁德的人,人们大都会敬服他,说话不需要避讳什么,也不需要别人去谄媚于他。

注意:世俗之人是指希望大家都跟自己差不多,不要高于自己,要低于自己,不求有高明,不求智慧,最好大家都能认同自己,夸赞自己,接受不了别人的不认同。

人多畏的畏是敬畏的意思。

“言不讳,色不媚”并不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不避讳,也不取悦别人,而是指我们在面对有仁德的人,说话不需要避讳什么,也不需要向他谄媚,因为仁德之人本身是有仁爱之心的,他不会计较,也不需要别人的谄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读:能够亲近仁德的人,就会越来越好,因为亲近仁德的人,我们的仁德就会每天学到一些,过失就会少一些。

不愿意亲近仁德的人,害处会越来越多,身边品行低下的人就会不断的亲近你,太多事情就会往坏的方向去发展。

注意:仁德是指待人宽厚而好施恩德,关于仁德古典著作中有很多的解释,总体上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能够融洽、和谐品质都是仁德的品质。

这里的小人是指品行不高,不追求仁德,在德行方面不上进的人。小人的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小人与其他人相处,如果这个不能做到仁德,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受到小人的影响,最终损害他自己。

第八部分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解读:不在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仅仅只是读书做学问,结果是看起来懂得很多学问,但实际山却空洞无用,这样学习的人就变成了一个没什么用的人,甚至还是个累赘。如果只是在生活中实践,却不学习、不研究,只凭着自己观察得出结论,这样就看不懂真正的与客观事实相符的道理。

注意:成何人的“何人”并不是什么人的意思,而是同“荷人”,是指造成累赘的人。

死读书不运用的学习方法,就会造成很多累赘的人, 道理可以讲一大堆,只会纸上谈兵,但到实事的时候,一筹莫展,毫无用处。只看书,是做不出实际成绩的。

另外弟子规中所说的力行和学文,是指学习和实践仁、义、礼、智、信。如果只在实践当中摸爬滚打,不学习经典学问,得出结果就是理解偏颇,却固执己见。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解读:读书有三个方面要做到,心、眼、口要不断的练习并且掌握。读书读到一处,不要着急想着去读别内容,不要读了片段就开始读别的地方。

注意:心:是指精神、思想集中的心法。读书的时候如果精神孩子在别的地方,看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现在我们的业余时间的休闲娱乐项目特别多,比如大家现在常看短视频和打游戏,当还沉寂在游戏世界和短视频的碎片化信息当中的时候,突然停下来读书,是很难做到专心的,因为你的心思还没有完全回来,虽然已经在看书,但精神可能在别的地方晃荡。所以如果要读书,其他影响注意力的事情就不要做了。

眼:是指眼睛、眼法。读书如何用眼非常的重要,这里的“眼”很多人认为仅仅是眼睛要仔细的看,我们死盯着书看,一会儿眼睛就困了,是不行的,所以这里的“眼”不仅仅是指要仔细的看。

眼睛看东西需要光,但是要会用光,比如白天你在强烈的太阳光下读书,晚上在特别亮的灯光下读书,眼睛就容易受伤,容易得近视,所以看书光不要太强。太弱也不行,太暗了,看不清楚。所以眼法第一个要光线要适宜。

现在我们晚上的灯光都是白光,这种白光感觉特别亮。但是看东西的效果并不好,还不如之前的钨丝灯泡的黄色光线,同样功率,钨丝灯可能暗一些,但是看书挺好的。

眼睛处于轻松状态,不要刻意的使劲用眼去看,轻松状态就是眼睛自然张开的状态,把眼睛瞪得再大,视力范围也没大多少,更何况书上的字又不大,瞪着大眼看书是很伤眼睛的。

看书要把内容拉回到眼里,把整段字想图像一样,影印到脑子里,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是一行一行的看字,要看整个篇幅中字,话在什么位置,整篇是什么样子,留个大致印象在脑海里,合上书时候,能回忆起整篇的结构。

口:一般理解为读书时嘴要大声的朗读,这是有问题的,读书最好不要大声的朗读,朗读的声音越大、越使劲喊,忘得越快。口指阅读时的三个方面,一音量;二语速;三发音。

音量比正常说话的声音偏小一点就可以,自己能完全听清楚,但不影响大脑记忆。

语速是平常说话语速即可。不要有急迫感和松懈感,

发音要清晰,每个要读标准,不要吃字,不要读错发音。

读书不适合三心二意,要想读书有好的效率,就要遵循一定规律和方法,不然学不好,也学不精。因为人的精神不支持三心二意,精神不在读书上,就会有魂不守舍的状态,还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长期三心二意的人,基本上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解读:读书前一般都会制定必要的学习计划,制定的计划最好宽松一些,虽然如此,但学习要充分的利用时间,增加学习的效率。当足够时间的用功后,那些之前理解不透的,不明白的就会理解,就会明白。如果对以有些内容依然有疑问,不能确定,马上拿出便签记录下来,碰到有学问的人,就请求帮忙解答,获得确实得含义。

注意:宽为限。对读书的限制要宽松,除了是指学习计划的宽松外,另外也指对读书这件事的宽松,比如我再打会游戏再看书。似乎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把读书学习的时间挤得太紧张,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宽为限也是指要给读书留有足够宽裕的时间和精力。

工夫到,滞塞通。注意这里的工夫。工夫指的是时间,但是其中有技术的层面。所以说工夫到,不仅是熬时间,而是在这段时间里还要想办法把不懂通过方法弄懂,而不是死读书。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是一种学习习惯。这里的“随札记”是指经过自己努力之后仍然有疑问,要记下来。碰到懂学问的人再咨询,这样可以交换意见,也可以更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解读:房屋、墙壁、桌案要保持清洁干净,笔砚放置不歪斜,写字磨墨要规矩。不好好磨墨,说明心态不端正,写字不严肃,说明心态会出问题。

注意:生活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一个喜欢人对环境的影响。整洁干净的环境对人的心神稳定是有帮助的,一个杂乱的环境,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读书学习会手影响

用毛笔写字时最练心神的,用毛笔写不能急躁,不能心思不正,你内心什么样的状态,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字。而且如果不能认真的对待写字,还要去写,越看越来气,越来气越写,这个时候最容脾气暴躁了,所以不敢写的好不好,心正很重要,笔墨纸砚的用法拜访就那个体现你的认真程度,尤其在弟子的阶段。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解读:摆放书籍要有固定的地方,看完之后,放回到原处,即便你有急事,也要把该卷的卷好,要对整齐的对整齐。如果发现有缺损的书,要把缺损的地方补完整。

注意:爱护书籍,在古代不像现在印刷这么现金,古代重新印一本书是花费很大的,而且非常费时间的,要组织专门的人力财力,虽然在清代印刷技术已经相对很好了,但是印书仍是一种繁重的工作。经典书籍本身就少,如果你家里有,不爱惜,弄坏了,想重新买一本,估计都没地方买。

对经典的尊重,敬意之下对我们理解书里的内容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解读:不是圣贤书,要摒弃,不要看,哪些书会遮蔽你本来的聪明,损害人正常的心志。

注意:圣贤书,智慧高超的书。是指经过了历史验证的书籍。

一本书是不是具有价值,我们个人是很难判断的,最好验证就是时间,经过长时间的验证,依然被人们认可,并且能够启发人的智慧,这样的书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 宝贵财富。比如我们古代的那么多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都是经过几千年的验证,到我们手里我么能够学习,对我们来要少走多弯路。而这些经典著作的作者们,就是被我们后人成为圣人和贤人,也就是我们的圣贤。如果我们能有机会研读其他圣贤书,你会发现,我们的圣贤书其实都是集体创作出来的, 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著作, 所以才会具有高超的智慧。

其实每个时代都跟现在一样,都会在当代流行非常多的新鲜的书籍知识,每个时代都一样,但是能够经受考验的,能够经过时间事实认证就那么多,都被淘汰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淘汰上个时代一些新东西,我们现在的一些新东西也会被下个时代淘汰,所以最终能够留下了的都是值得去看的。

所以建议大家先看圣贤之书,然后在有可能去接触新的东西,这样你的聪明和正常的心志至少不会被损害。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读:不要自甘堕落,不求上进。圣人和贤人告诉我们的智慧,可以使得我们逐步的接近和达到圣和贤的程度。

注意:1:这里的自暴自弃不仅仅是指人不求上进,而是指因为达不到目标而选择放弃。

自甘堕落的人自我否定的倾向很严重,之所以造成自我否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自暴自弃是没有必要的,也不要那样去做,那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人生没有明灯才是最难的。研习圣与贤的智慧同样可以使我们成为或接近圣与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