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发脾气,对他说“你不该发脾气”、“别闹了”、“别哭了”、“本来就是你不对”,只会让孩子越闹越凶,那么家长究竟如何做呢?
第一步:引导孩子描述情绪
场景:孩子正在玩积木,一不小心弄倒了,孩子非常生气,一边发火一边摔积木。
当遇到这种情景时,家长可以走过去蹲下来跟孩子说“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如果妈妈的积木塌了,也会跟你一样感到难过的。”
先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一句“我知道”的同理,能让孩子的潜意识浮出表面,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理智脑开始慢慢恢复工作。
当孩子的理智脑开始思考时,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这时,理性脑就和情绪脑就开始产生连接了。
第二步:引导孩子分析原因
引导孩子分析情绪,将发脾气的理由说出来,引导孩子反思行为,自我衡量自身行为是否得当,是否过激,是否牵扯无辜,是否满足自身本质需求。
最后,引导孩子反思,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询问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气,不过积木被摔出去,不是更不能堆成你喜欢的样子了吗?”
还可以告诉孩子,发泄情绪只要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物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可以玩“打沙包”的游戏,把情绪宣泄在沙包上。可以玩跳舞游戏,跟着音乐随意扭动身体。或者玩“吃掉你”游戏,把一些小食品当做不开心的坏情绪,然后吃进肚子里......
通过这三步,孩子的情绪得到认同和理解,并且也知道如何合理处理情绪问题。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更加理性和从容。
一句“我知道”,胜过苦口婆心地说理;
一句“我也会”,胜过简单粗暴地压制;
一句“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地安慰。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孩子每次发脾气,其实都是他学习成长的好机会。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训斥他,而是接纳他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