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很迷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面包含很多人性的哲学,喜欢贺涵总是一针见血的点评和建议,喜欢唐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更喜欢子君后半生的全力以赴......每一句台词,都会带着人生思考,值得仔细推敲。很多人喜欢,大概也是如此吧,或者更深层次地想从剧里看到子君逆袭的人生?或者是人生的大翻盘?
今天在公司面试了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应聘者,我问她对于今后的工作和人生有什么想法和规划,很明显她好像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问她平常有什么生活喜好和兴趣爱好,她说也就是和朋友吃吃饭逛逛街。我问第一个问题是想知道在她这个不上不下的年龄层,对自己即将面对的工作挑战是否还带着满满的自信和激情,第二个问题是想进一步了解她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然而两个问题都是无趣的回答,可想而知,她过去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太多重要的积累,至少她自己都没有这种积累的意识。对于我们这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行业而言,需要的是有很强的工作进取心,自律性极高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什么目标追求,求安逸工作和生活的人,所以,她自然是落选了。
如果20岁的人生重在积累,那30岁以后的人生,应该是厚积薄发的发展阶段。前段时间说到大公司都在主动淘汰一些35岁以上年纪的员工,一时间这个话题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在我看来,这也不无道理吧,如果35岁的事业状态还看不到一个人积累的厚度和施展出来的功力,那真的不能太多期待还会给企业或团队带来什么积极正面的影响力。
年纪未必是最可怕的事情,关键是所处的那种状态。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就是他前半生所呈现的答卷,有的人未必达到了自己追求的境界,但至少那份激情和状态应该一直保有,虽说生活诸多不易,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但积极向上,能够自我反省并独立思考的灵魂大都不会差到哪儿去。人最可怕的,从来就不是年龄上的衰老,而是未老先衰,和那颗生绣的心,自暴自弃的态度。
也许现实生活中,要成为像贺涵、唐晶那样的精英,是少之又少,但能像罗子君那样和生活作斗争,有一个要赢的心,还能脚踏实地过好当下生活来得更重要。一个人可以很穷,但是思想不能贫乏,一个人的际遇有可能会很糟,但再糟糕也不能丢失那颗追求幸福的勇敢的心。
35岁,按现在长寿的标准来看,不过是过了三分之一,那剩下的几十年就要在乏味的框框里为自己的余生定调吗?在我看来,人生应该大有可能,我不想说70多岁的褚老还能创业成功,名满天下,即便是,那也是因为他的人格和前大半生积累下来的成果。我只想说,就为了让余生几十年,不要因为碌碌无为、无聊发呆,导致脑子生锈,成为老年痴呆患者还要麻烦别人那么麻烦,不如就一直给自己找新鲜的事情做,去刻意练习,去做自己力所能及,或者曾经梦想或有兴趣的事情,如果连兴趣都不知道是什么,那就去参与到社会各种组织活动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后,终能理清自己真正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
35岁你会活成什么样子,这是个伪命题。我真正想说的是,束缚你的,从来不是年龄或家庭或背景,而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假如你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丰富的经历和思考,那么恭喜你来到这个最美的年华,终于可以在以前的积累上,开始创新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假如你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完全没有太多的经历可谈,没有什么重要的积累,那么恭喜你,你还有时间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去找一个能给你一些帮助和指引的人生导师,多和他接触,多问问题,多去思考,多反省,多尝试,然后找到自己想要去做或者能做的一件事情,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打怪升级一样,打的怪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从而突破难关,成为自己的英雄。
我们都想要精英的成就,或像子君那样人生翻盘,成为生活的主宰者,好运都降临。羡慕是没有用的,那些美好的事物,都是经过打磨和不知道多少千锤百炼才换来熠熠生辉的你今所看到的样子。
25岁的时候,期望自己40岁的时候可以上下班不用再挤公交车;30岁实现了目标便把愿望改成40岁的时候不需要再通过卖出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收益,真正的财富自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和意愿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啊,40岁以前,都有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原始积累,35岁就进入半退休的人生,也太早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