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原序,卷一.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是一个作家、诗人、学者、画家、书法家、美食家等,头衔数不胜数,他才华横溢,他心胸坦荡,他心系民间大众疾苦,他关心国家兴衰命运。总之,无论怎么赞誉他都不为过。
然而,命运似乎和苏东坡开了个玩笑,纵观他这一生,他对事业的追求、他为民请命的赤心,他报效国家的理想,随着宦海沉浮,充满着坎坷,并随着他在颠沛流离之中,灰飞烟灭。
苏东坡在朝廷考试之中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深深地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科举考试,这算是他人生诸多遭遇来说颇为顺利的事情。然而接着他母亲的去世,匆忙之中,携父亲兄弟回乡守孝,到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几年后再回朝局,已经事易时移,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在一系列激进的变法之中,当时国内矛盾尖锐,党派纷争。
政治舞台太过无常,苏东坡既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也不赞成司马光的保守,他想为民做些实事,就如他在扶风为民祈雨,在西湖挖淤建堤一般。然而他夹在两派中间,两面不讨好,没有依附任何一方,故如茫茫江河湖泊中的浮萍,随波飘荡,几经沉浮。
他被朝廷一贬再贬,往南迁了又迁,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美丽的西湖留下他美丽的诗篇,曾经战火纷飞的赤壁见证他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东到彭城、密州,西到扶风、黄州都有他的身影。在花甲之年,甚至还被左迁至荒蛮的南粤,留下让人回味千年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篇,到生命尾声,还不得不远渡凶险的琼海,远走天涯。
苏东坡人生经历,一直在起起伏伏、风雨飘摇之中,见过太多,体验过太多,给了苏东坡浩瀚如海的感悟。他在官场的不如意,却成就了他文化创作上巅峰。文章而言,《贾谊论》、《留侯论》、《范增论》成为一时士子科考的典范;《韩文公庙碑》一出,虽他自称“平生不为行状碑传”,却在此碑文中文如潮涌,气若长虹,“让后众之说尽废”;前后两篇《赤壁赋》,从诗情、画意、到人生哲理,梦想幻境,给人一种自然、豁达、超然物外、羽化登仙之境。在诗歌方面,他成就更是非凡,无论是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是岭南、琼海所作,总是脍炙人口,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传唱千古。他摒弃西昆派诗词的颓靡之风,开创了有宋一代豪放词风。
除此之外,苏东坡在文化创作上取得的的斐然成就,让他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他给我们就下了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在这本《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作者撇开我们熟知的苏东坡诗词,却从我们比较生疏的苏东坡人生经历角度,从他的政治生涯,从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去剖析这伟大人物的一生,也许正是有了他这不平凡的经历,才有非凡成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