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到过一个数据:一个人不管有多擅长社交,他所能够熟悉的好友最多200人。但看看我目前的微信好友名单——1200+,而我还只是一个学生。以前我是从来不备注的,不管好友是换了名字还是换了头像,都能认出来,但现在我开始疯狂加后缀、前缀来标注这个好友,提醒我自己是怎么认识他的,和我自己是什么关系。而票圈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梳理一下好友数量和票圈内容,我发现了挺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微信有没有做过这样的用户研究。
好友数量:50 (根本不用发)
我的好友在50个的时候,其实极少发票圈,因为和他们都很熟,很近的朋友或者家人,平时话都说完了,没什么可以再发的。
好友数量:200 (低频发日常)
数量到了200个时候,我开始喜欢发自己的生活,但频次不高,内容诸如做个菜、喝个奶茶、去个网红餐厅,因为有一部分较少联系的朋友可以通过我的票圈知道我的日常和近况,但这些朋友基本上都是蛮熟的。
好友数量:500 (发“上瘾”)
当我的好友数量到500的时候,是一个质的跳转。
此时已经有一些看到头像和名字想不起来的人,也有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人脉。同时你发现,一旦发票圈点赞的人变多了,你发了一条状态,就看到红色的小数字蹭蹭地跳出来,突然觉得自己被关注了、被肯定了,也变得越来越喜欢发状态。
你越来越想刻意地展示自己美好、阳光、积极向上、牛逼的一面,在你朋友们面前维持一个好的形象。票圈的内容不仅是你自己的生活了,还有你转发的一些公众号文章,一般会附上一两句“独到”的评论以展现你的思辨能力。
你开始注意发图前要P一下,你开始注意图的摆放位置,每发一次你都要好好想一下别人看到的是什么感受,对你的印象会是什么样子的。
那时候一天能发5条,是我发票圈的巅峰期,发完会期待别人的评论和赞,但是久而久之自己的生活却逐渐陷入一种莫名焦虑中——渴望被关注,又害怕不被关注。
好友数量:800 (“分组”发)
这个阶段,你开始变得谨慎,因为你加的大佬好友变多了,你还加了自己的导师、老板,使你不得不小心讲话。你还会感到束缚,因为也加了一些奇奇怪挂不熟的人,不想让他们看到自己所有的状态,尤其是很down的状态。所以那时候开始分组。我的分组没有那么细,大致就三类:亲密好友;师长和大佬们;剩下的人。 但是这个简单的分组足以让我一面发正能量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一面发一些负能量给我最亲密的好友来排解压力。
这个阶段,我还能平衡得不错,一天发两三条,对于点赞什么的看淡了很多,但还是会期待别人的评论。
好友数量:1000+ (只发“重要”的,你爱看不看!)
到了1000了......此时你的票圈可能真的变成了你口中的“万能的票圈”,但此时我进入到了一个发票圈频次快速下降的阶段。很有意思的是,我开始不喜欢认真编辑一条票圈了,也越来越喜欢就发一句话 没有图片。这句话很可能淹没在一堆图片中,但我不在乎,关注我的人自然会看到,和我关系疏远的人看不看得到我更不在乎。
态度也就是:我发我的,你爱看不看!(但是我还是会分组,你懂的)
我还是会发两天发一条,说说我自己的大事情,但是要是没什么大事,也会有一周都不发。
现在......看开了
票圈的我和真实的我曾经越来越远,但现在越来越近了,不过即便如此,那也永远不会是最真实的我。票圈的东西,不可不信,不可尽信。
其实社交行为和心理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