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产品设计常见的误区:
1.认为用户一定知道这个功能
2.认为用户一定会按照设计者设定的那样去用产品
我们常讨论的交互设计里的那些层次和方法,其实用户是看不到的,用户真正能够看到的是最终产品呈现给他们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法用来检测我的设计是否最终能够被用户用起来,并且是否能达到我的设计目标。
老D老师教了一种产品设计“五步法”。此方法脱胎于他十几年的设计工作经验,版权属于永远的老D!
“五步法”:看的见-看的懂-有兴趣-用的爽-有反馈
【题目】请大家对照“五步法”来试用一下web版豆瓣的“提醒”功能,说出自己试用过程中五个环节的感受和体验。如果发现有改进的地方并能给出改进方案就更好了。
【作业】
第1步:看得见(key words:视觉引导)
web版豆瓣(以下简称“豆瓣”)的【提醒】导航在页面顶部tab的右侧第2个,在顶部导航中属于视觉次级中心,在同级的tab导航中属于首要中心。
有消息提醒时,【提醒】处会有红色+数字标记,在深色背景上非常突出。
看得到的意义就是要让用户使用某个功能,必须先让他注意到这个功能,一般做法是用个醒目的亮色、用个动画,或者用有吸引力的文案来引导。一般消息提醒在一个产品中都是附加功能,必须有,但一定不是主要的。而豆瓣又是一个以内容生产为主的平台,所以用户关注的重点是内容,【提醒】不必要做得太醒目,有则可。
第2步:看得懂
第1步的作用是吸引用户注意力,产生物理刺激,第2步则是要把这种物理刺激转化为理性判断。
点开【提醒】,弹出菜单,有最近5条消息提示,还可以设置[不再提醒],从此以后该条消息的相关信息不再提示。但显示的这5条消息包括了已经查看过的消息,建议只展示新的、未查看过的提醒。
进入【提醒】页后,tab分为:全部、请求、(我)回应过的。
基本能看懂每个标签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有点凌乱,后面讨论。
第3步:有兴趣
这一步的关键任务是:尽量吸引目标用户,用简练的方式传递出价值,命中用户的核心需求。
豆瓣【提醒】将【请求】单独罗列出来,并在列表中展示得最详细,我个人猜想是由于豆瓣除了内容产出,还有一个重点是社区,于是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信息是豆瓣的推广重点,也是吸引用户的关键。
第4步:用的爽
通过考虑用户场景,优化使用流程、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等实现。
讲道理,要回到讨论豆瓣这个标签分类的问题上了。
问题1:在【提醒】里,视觉层级最高的应该是“1条新回复”“4个人关注你”之类的更新动态,豆瓣在此处没有做一个热点操作的层级划分。
问题2:豆瓣将未点击的提醒标题为蓝色,点击后显示为紫色,颜色差别不大较难区分。同时标题为蓝色链接,点击即可跳转,但在这时候,用户的目标信息应该是“新回复”,而不是帖子的标题,所以点击的对象设置错了。
问题3:信息提醒时并没有分类哪个是我发布消息的提醒,哪个是他人发布消息、我回应之后的提醒,这其中又有一个问题,当我在别人帖子下留言时,如果另一个人回复时没有@关键人,则其他回复过的用户都会收到提醒,点进去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有人回复了我,而是回复了楼主。如果不选【不再提醒】的话,只要有人跟帖,我这边就会收到一堆的消息提醒。而当我选择了【不再提醒】以后,如果有人在该条帖子下@我并回复,我不知道是否系统还会有提示,暂时未测试过。
第5步:有反馈(老D说这是重点!敲黑板!)
老D说:有很多产品死就死在了这个环节上,比如来到一个页面,点击一个按钮,弹出一个表单,填写,然后发送,看到个成功提示,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以淘宝的订单流程为正面例子,下单付款后,卖家的操作和物流公司的操作,都会显示在用户这一段的系统上,有一个商品状态提示。我们的系统通常是由若干个角色共同使用的,角色之间需要互相同步动态,要互相能知道对方现在正在干什么,这样可以给用户一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