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前段时间,我因为胆囊结石掉到胆总管住院十几天,医生先是给我做了一次内镜手术,把胆总管的结石取出来,接着做了一个微创手术,把我的胆囊给摘除了。
在微创手术的麻药过后,一阵阵的疼痛向我袭来,我让护士找医生给我用点止痛药,但护士跟我说,所有的止痛药都会有一些副作用,能不用尽量不要用,建议我试着忍一下,如果实在无法忍受,她再帮我找医生,我听从了她的建议。
我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尝试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当时的疼痛——疼痛的部位、感觉、每一波疼痛持续的时间、开始与结束的变化,一段时间过后,虽然疼痛并没有消失,但我慢慢地放松了下来,大大减轻了因疼痛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在不知不觉中,我度过了疼痛期。
我这种用正念面对身体痛疼的方法,是来自于一本关于佛法的书——《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的作者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德格县,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定管理佛学院事务。堪布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和医院,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们上学等问题。
堪布多年来不辞辛苦地在世界各地弘法,并撰写大量的著作,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现代人,帮助他们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从而走上脱离烦恼寻找幸福的道路。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2011之前所写的心灵随笔集,这些随笔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在我住院的十几天里,多亏了这本书的陪伴,它大大缓解了我因住院而带来的焦躁情绪,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多次手术,以及术后的各种不适。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佛法都是深奥难懂的东西,只有那些皈依的佛教徒或在修行的人才需要学习佛法,才能领悟个中深意。虽然我们平时经常会念叨“世事无常”、“因果报应”、“轮回”、“出离心”、“菩提心”,但它们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却从没有深究过,也从没有想过要去了解。直到看完这本书,看到作者对这些充满禅意的词语的解释,才认识到,这些与佛法相关的理论,原来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通过领悟这些道理,解脱我们的痛苦和烦恼,收获一个安乐、愉悦的人生。
这本书共有五部,其中一部“佛门”是向佛弟子讲解为什么要皈依、以及在皈依后如何修行、如何做功课等详细内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佛教的了解。
最后一部“生命的依怙”,是作者对上其上师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放生的问答,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迪意义。
“冬日札记”是2009年初,堪布在家乡的扎西持林闭关中心写下的多篇随感,素朴平实的语言,读来让人感怀至深。
还有两部“珍宝人生”与“走出修行的误区”,是令我感触最深、从中受到启迪最多的,我们在人生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以及心中存在的苦恼和困惑,在这两部分里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
痛苦
作者说:当年释迦牟尼宣讲法要,首先演讲的是“苦”。作者认为,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也就不会寻求解脱,所以作者也先让我们认识“苦”。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是显而易见的、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等。
变苦,是指包含着日后的痛苦的快乐。比如,过度的吃喝玩乐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相聚隐含着分离的痛苦;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基本上,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加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作者指出,只要我们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痛苦的根源
那么,面对人生中种种无处可逃的痛苦,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解脱之道呢?作者说,痛苦和快乐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所以,作者进一步带我们认识痛苦的根源。
佛佗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这个“幻”,实际上指的是佛教的术语说的“无我”和“无常”,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皆依赖内在和外在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
无我。是指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有是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就拿我们人体来说,跟世间所有的物体一样,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尘”组成。
无我只是事物普遍具有性质,它本质不好也不坏,只是因为人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的、实存的,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幸福,所以极力抗拒“无我”的观点。
无常。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的生活充满起伏变化,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这就是无常。
人们常常误以为无常带来了痛苦,作者指出,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种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越是不敢正视无常,我们对它就越是恐惧。当我们了解无常以后,就会发现无常并非总是带来令人痛苦的东西,如果没有无常,生病的身体永远没有痊愈的时候,离别的人再也不能相聚,黑夜永远也盼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也快乐不起来。
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性忽视无常,总认为来日方长,把很多重要的事都推到以后再做。但正如藏族人常说的一句话:“明天或来世谁先到,我们并不清楚。”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当下,不要凡事都总是“等以后再说。”
作者说,我们要真正认识无常,就要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用谦卑的心态去领会。
当玉树地震发生后,有些弟子问作者,为什么在全民信佛,寺庙遍布的藏区也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作者解释说,佛佗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所以,并不存在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现象理所当然比其他人、物、现象更具有恒常性的情况。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住院期间,认识了很多肝胆胰等内脏出了问题的病友,有高龄的老太太,有青春年少的小男孩,有面容丑陋的,也有相貌俊秀的,无常是公平的,并不会因某些人比别人条件优越而不光顾他。
在我做完微创手术后,家人朋友都为我长舒一口气:这下好了,手术做完很快就可以出院,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了。但当我也以为自己的痛苦已经结束而感到高兴时,医生却告诉我,经检查发现,我的胆管中还有一颗小石头,并解释说我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唯一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做多一次内镜手术。当时的我一下子无法接受,并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偏偏会是我?凭什么要我多受一次手术之苦?后来,我通过这本书想通了:无常无处不在,它并不会因为我已经受过一次苦就远离我。
作者说,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世界并不是只有自己在不断地失去,不是只有自己会变衰老,不只是自己一个人不称心如意,那我们就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如果我们承认无常和无我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我们就会慢慢放松下来,并放下执念。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向我们指出,解脱痛苦之道是修行,但对于我们这些暂时不具备条件皈依佛教教的读者,把修行的方法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解除我们现实的困惑或烦恼,也是得益非浅的。
在书中还解释了很多关于佛法的概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关于疾病:堪布认为,很多情况下,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好机会。
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出出离心,或推已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同样也是修行。
安乐:怎样才能安乐?放下执着就会安乐。在这点上,作者给我们指出获得安乐的方法是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他说: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我们要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能帮助我们培养出菩提心。
因果:一方面,每个人的果报,都与其造作的因缘有关,不会有错漏。另一方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思想会指导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的结果是改变其生存的外部环境,每个灾难背后总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动所产生的关键影响。作者由此指出人类合作共存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轮回:堪布说,对于轮回半信半疑的人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毕竟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位圣哲否认过轮回的存在,你也没必要急于下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出离心:在现实生活中,轮回也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停下来,这就是出离。
我们习惯地紧紧抓住一切不放松,我们习惯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执着一切外在的东西。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是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痛苦由执着而来,所以我们要改变的是执着的习惯。
愿菩提心:菩提心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的。
慈心,是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
悲心,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就是舍无量心。
行菩提心: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行为,以帮忙实现菩提心的愿望,这就是行菩提心。这六种行为看似只与修行佛法的人有关,但我们通过仔细阅读作者的解释,就会明白这些行为对任何人都有启示:舍弃贪执;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保持正念、持有一颗开放、柔软的心;欢欢喜喜地求知;舍弃散乱,安住当下;内心极度开放、清明等。
《次第花开》是一本值得反复仔细阅读的好书,它能让我们时常处在焦躁不安的心安静下来。
书中还有很多精辟的内容,有很多让人茅舍顿开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理论,建议对佛法有兴趣的,或是对人生充满困惑的人们都来读读这本书,通过领悟这本书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喜悦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