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读书最大的好处,便是能够在几百几千年前的古人的话中,体会到同一种感觉,并且也能从那字字句句中,找到解决眼下问题的答案。
在时间的长河中,明白自己也是那沧海一粟,那么,对眼前的人或事,也就不会那么执着了。
400多年前的蒙田,充分践行了自省的习惯,他对自身的剖析、世事的洞明,使他的文字即使放在现代也依然贴切。
不禁想问,剥开尘世的外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我们,是否过的是同一种生活?
我们的困扰往往来源于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而非来源于事物本身。
读到这句话是不是立马能想到心理学中的ABC理论?
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一直觉得这个理论真的太精辟了。
如果我们觉得不开心,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们正在做的事,而是我们做事的方式。
如果我们遭遇了不幸,可以尝试不去怪罪其他人造成了你的不幸,而是改变我们看待不幸的角度。
如果我能坦然地批驳自身的缺陷,那么我就可以从中吸取教益。我最引以为豪的不是自以为是,而是有自知之明。这正好说明我为什么会恰如其分地检讨自己,而这种检讨是出自内心成长的要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足,经常检讨自己,不是自贬自怜,也不是要变成十全十美人见人爱的人,而是为了内心的成长。就像读书,读无用的书,可能它不能带给我们物质上的财富,也get不到很多技能,但是它能赐予我们精神上的富足,让我们在人世间走的更加坦荡。
倘若让我自己为自己设计培养方案,那么我宁愿自己不要固执于任何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生活方式多么好,我都希望自己不要过分地仰赖于它。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不囿于任何规则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固守自己的喜好,迁就自己的积习,倘若这样的固执竟至于到了不可松动、无可扭转的地步,那么自己就将成为自己的奴隶而不是自己的主人和朋友。
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幸运的是,见证了从小到大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上天已经给我们安排了多种生活。而从我们自身来说,如果我们现在很迷茫,或是挫折不断,不要担心,也许这正是上苍想让我们经历别样的生活的方式呢!
我想,所谓长大,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好好活吧。
我欣赏那些进退自如、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在各种生活环境里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人,他们的灵活性和宁可为他们改变自我的体贴都令我崇敬。这种人进退有据、张弛有度、富贵不骄、贫贱不移,不管命运将他置于何地,他都能不愠不恼、泰然自若地从容面对生活和自我。他同邻里聊自己的家居生活和他的行猎过程,也可以推心置腹地向其他人谈论他与别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与木匠和花匠交谈也会令他心情顺畅。我欣赏有些人,他们能用适合下人们的方式与他们来往和交谈,并能使最末等的仆役在他面前不感到拘束。
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厉害了,不仅要有广阔的胸襟,也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有种"君子之风"的感觉。放在现代,他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他可以跟总统侃侃而谈,也可以同流浪汉亲切耳语,无论生活富裕或贫穷,处在顺境或逆境,都能从容面对,不卑不亢,安然处之。遇见这样的人只能一声赞叹了!
良心虽可使我们恐惧,但也可使我们坚定和自信。经过许多艰难险阻,而我的步伐始终不乱,就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意图深有了解,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得都光明正大,无怨无悔。
奥维德说:"人的内心是充满恐惧和忧虑还是满怀热情和希望,全凭良心对自己行为和内心的判断。"
要想晚上睡得安稳,白天就不要做坏事;
要想人生路走得坦荡,永远不要愧对于人。
拥有良心,是我们的底线。
圣贤得愚人之教甚于愚人得圣贤之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前提是,自己要懂得道理。
如果我们懂道理,就能从任何人的身上学到东西,哪怕是面对一个完全不讲道理的人,看到他的野蛮不讲理,警戒自己绝对不要这样做,也是好的。
如果我们自己啥都不懂,即使对面坐了一个圣人,也只能"有眼不识泰山"了,也无法明白对方说的话的涵义。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有自知之明,并且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