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苦节
2018年6月13日
数年前到镇巴县碾子镇出差,友人带领参观久闻的贞节牌坊。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高大上的东西,确实被震撼,由于当时行程匆忙,来不及细细研读那些石刻文字与内容,有些内容深奥晦涩难懂,不曾留下记忆,唯有牌坊石门正中的几个最大的字“柏舟苦节”有所记忆,但也不求甚解!有时解读或重拾过往的曾经,也许讲究一种机缘巧合,近日读朱熹的《诗集传》,其中有《国风·邶风·柏舟》和《国风·鄘风·柏舟》两篇的评注,见“柏舟”之字尤其敏感,让我又与碾子的贞节牌坊碑文的四个大字挂上号了。出处原来在此!不得不去作一番研究与考证。
清定远[镇巴]厅志载“汤刘氏贞节牌坊为蜡溪汤顺孝妻刘氏建。咸丰三年,旌表建坊在厅南一百八十里蜡溪坝”。汤顺孝,汤岳钟五世祖,年未五十而殁,其妻刘氏守节持家,御患睦族,教子有成,声名远播。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敕旌节孝。四年,立牌坊,高7.7米,宽5.1米,牌坊正中嵌石匾一块,刻字为“柏舟苦节”。
作品原文:
《国风·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理解争议:
对于本首诗的理解存在争议,一说姑娘爱恋一个男子,却遭到父母的反对,此诗写姑娘婚姻不得自由,向父母倾诉她坚贞的爱情。白话就作了如下的翻译:
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岸旁。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倾慕的对象。至死不会变主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另一种说法,以《毛诗序》为代表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认为卫世子早死,其妻守节,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作此诗。朱熹早年解释《诗经》,遵循毛亨、郑公之说,而后写成《诗集传》。朱熹也持此观点,他在对此首诗进行品评议论时,这样注解“旧说以为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共姜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故共姜作此以自誓。言柏舟则在彼中河,两髦则实我之匹,虽至于死,誓无他心,母之于我,覆育之恩,如天罔极,而何其不谅我之心乎。不及父者,疑时独母在,或非父意耳。”《诗集传》对后代影响极大,时间久,范围广。元明两代科举考试,多次指定它为参考书。清代康熙年间编辑《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也以它为“蓝本”完成。
结合本文所述的“碾子贞节牌坊”的历史事实和朝代背景,“ 柏舟苦节”自然应为后者之意,即朱熹之说。
“ 柏舟苦节”简释:
两首《国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后世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显然与古人对此诗内容的理解有关。两首诗歌的首章分别以“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国风·鄘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国风·邶风·柏舟》)起兴,形式和内容一样,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丧夫之妇,从此形单影只,凄风苦雨,失去了重要依靠,如同“泛彼柏舟”。发誓再也不嫁,守节余生。这可是个人生苦旅,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苦:尽力地、有耐心地。情愿过无夫的生活,也努力坚守忠贞、操守妇道。忠实完成封建社会妇女悲惨或扭曲的爱情婚姻生活。作为封建统治者当然是大力倡导和弘扬,故而“朝廷敕旌节孝”。
感慨之余,赋诗三首以表所思:
一
咸丰三年圣旨接,刘氏余生守忠节。
树牌立坊少喜色,守日护月待落叶。
谁解心中愁云结,但拭礼教人性灭。
悠悠碧水绕牌走,双双鸟雀林中歇。
二
只为名声护礼教,却将青春无情熬。
自今仍要谈此事,仅作戏谑嘲讽了。
三
牌坊有形锁无形,前人用意后难明。
汤刘声名早无存,碧溪依旧流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