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选标题费尽周折,用法国诗人、小说家阿拉贡说的话“小说就是打开禁忌之门的钥匙。”肯定通不过考试;用王小丫教授文章的标题更不会通过,两个如此吸引眼球的标题我只能放弃。接下来我只能选择主题断章取义,点到为止。
《然而》的法国作家福雷斯特说——“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阅读是好奇心的开始。长大以后我们还读小说,是因为我们对世界还抱有好奇心。阿拉贡说:小说就是打开禁忌之门的钥匙。人不能总是沉浸在被灌输的单一的话语体系中。阅读小说就是我们满足好奇心的最佳方式,虽然这同时也很危险。”
王小丫教授在《活着,就是扌争扌乚》一文中对大学生有这样一段描述——连续做了五年问卷调查,关于课外阅读一项统计,被读到最多的是早已离世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而一个大二学生说,进了大学她才看第一本不是教材的书: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
我接触的这个大学生群体,跨过了人生的18岁,已长大成人,在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课外的阅读,他们的意识里灌满了教科书,甚至连中国乡间千百年来形成的乡规民约、最简朴的道德传输也缺失了,空了巢的乡间没有唠叨,没有戏台,没有族群间的温暖和约束,有说服力的可信赖的道德对他们是空洞状态。所以才有学生在看过好莱坞的《闻香识女人》后,说那个中学生很虚假,保送哈佛,这么大的诱惑谁能放弃,告密又有什么,要保护的又不是家人朋友。
年轻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已经一路混沌一路后退,只剩了本能,既有本能的嫉恶如仇义愤填膺,又有本能的趋利避害实用哲学,刀枪剑戟,该用哪个操练哪个,不觉有矛盾。
一个女生兴致勃勃去上海看世博,回来对我说,原来没怎么见过红绿灯,到上海吓得够呛,那么多人啊,很怕看错了灯。中国的12年基础教育,没有课文和老师告诉乡村的孩子什么是红绿灯,这类常识都缺失,怎么能去要求他们有完整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福雷斯特与王小丫(女尼)教授说的是一个道理,“小说就是打开禁忌之门的钥匙。”这使我想起了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在地铁上看书的比例,想起了我所认识的人读书的比例。就拿我来说,工作后一直到2015年这40年里,专业书不算,武侠小说不算,平均每年看一本书都不到。在被灌输的单一的话语体系中,你哪来独立之思想,没有独立的思想,你哪来创新的意识。
今年有八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北、上、广等省会城市的985大学毕业生外,如果以50%来计算也将有400万左右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他们连财产必须私有,权力必须公有都会感到疑惑,你让他们怎样来适应这个社会。
我们也有世界读书日,我们也有图书馆,我们每年岀版的书位据世界前例,然而我们的读书人群与之不成比例,是我们的教育岀了问题?还是我们的社会岀了问题?还是我们的书有问题?《活着,就是扌争扌乚》给岀的答案是我们的教育岀了问题,社会也...。以上都是俩位作家的观点,本人只是解读而已不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