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老师的故事》受到读者的喜爱,现推出姐妹篇《王老师的随笔》。这些随笔正如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所说的,记录了一个理科生对文科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行文清新质朴,幽默风趣,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精心运筹,可供细嚼慢品。
王老师的随笔(七)
文/王静江
前言:一个理科生眼中的文科知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
教学案例怎样写教学案例?我按照省教研室的有关要求,试写了一个。这只是个骨架形式,仅供老师们参考。 王静江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
1、 引子
什么是抽象思维?什么是形象思维?这好像不是什么需要论述的。
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抽象的东西学生不易接受,而形象的内容学生便好理解。
2、 背景
这是一道改编过的高考题:
右图是科学家新合成的一种有机物,它的分子式是_____
所谓改编,原来是有这样一些描述的:对于烃的结构,人们习惯只画出碳与碳之间的连接,所有的氢原子都省略了。但人们仍能从鍵线式上看出它的化学式。
3、 过程
常规的教学是让学生把被省掉的氢原子标出来,再写出分子式。这就是一个把抽象转化为形象的过程。
不要这个过程行吗?
我是这样教学生的:把图形想象为实物,用手去“摸”图形的边。“感到”刺手的,那就有氢原子,且只有一个。
这样就把氢原子的个数“摸”出来了。碳原子的个数直接数图形的交点就是了。实际结果非常好,学生都会了。
4、 反思
为什么这样教效果好?图形是个抽象的东西,而“摸”却是形象的,“刺手”也是形象的。
什么是“刺手”的?那就是图形中突出的地方。而这些形象的“触觉”,其实是幻觉。是从抽象中产生出来的。
5、 结论
将抽象转化为形象,是老师的技能,教学艺术是无穷的。
卢淑芳和祝春和
我刚到浙江江山中学教书,分在江山中学陈家安分校。这里是学校的农场,至少有100亩土地,但只有容纳4个班的教室和宿舍。
那时江中每届招生8个班,所以高一年级轮流来此读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我在陈家安分校上课,带队的是副校长祝春和。
我教化学要求学生背元素周期表,第一主族是“氢 锂 钠 钾 铷 铯 钫”,第二主族是“铍 镁 钙 锶 钡 镭” 。
我让学生齐读,听见学生大声地读成:“亲你钠钾卢淑芳”“被没盖死背来”。我自己也觉得好笑。
卢淑芳是我的中学同学,当年她在江山中学担任团委书记,很多学生认识她。
有一天早读,规定是读英语。先是由英语老师带读单词,当时老师在高一(3)班,正常的教学程序是,老师带读一句,学生连读三遍。
可是只听见学生非常整齐又非常大声(超出正常的大声)地读着“祝赖、祝赖、祝赖、祝赖、祝赖、祝赖” 已经不是三遍了,而且连高一(4)班也大声和合。
我知道,这个英语单词是“七月 july”,可怎么会引起这么多学生的共鸣?我问捂着嘴笑的英语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英语老师在我耳边小声地说:“祝赖就是祝春和的外号。”
后记:
卢淑芳八十年代初调杭州,任浙江省总工会宣传部副部长。2012年8月因癌症去世,享年65.。
祝春和是文革前大学毕业的数学教师,历任江山中学副校长、江山进修学校副校长、江山二中校长,至今还是江山教师退休协会的会长。
因小时候家里穷,头上生了疮,无钱医治,成了癞痢,也不是很严重,头上一小块地方没头发。但从小就有祝赖的绰号,他自己也不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