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压力过大时需调适动机
一份高三学生“学习(或考试)的动机与结果的关系”的调查显示,25%的学生认为动机越强效果越好,67%的学生认为“在一定限度内,动机越强效果越强,超过此限度则相反”。这表明学生的自我加压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考试动机过强且认为这是正确的。曾莉说,动机只有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一如气手枪射击冠军王义夫的心理教练送给他八个字:胜也淡然、败也泰然;跳水冠军伏明霞的成功经验:只想跳水,不想金牌。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易造成心理上的过度焦虑或过度松懈,都不利于高考。
考生要明白: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考试都是有好处的,但过度焦虑会影响人的学习或工作效率。
低效感≠低效
要学又不想学,想玩又不敢玩,可能是当下许多考生都有的浮躁感。曾莉说,这是正常的非常态,这种焦虑感是普遍的、相对的。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认为自己“很努力,但效率较低”的占48%,“不够努力,也谈不上有效率”的占38%。自我低效感的产生,一方面是高压、劳累、焦虑确实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是面对高考的不可知性,同学们有一种对学习的工作量和学习目标高要求的倾向,因而产生相对低效感。普遍低效感和相对低效感,都源于对理想状态的可望不可即。影响我们的不是低效,而是低效感引发的焦虑。
建议考生:用行动解除浮躁感,不必抓住每一分钟学习,但要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考生要在内容上、效果上、数量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目标、计划,以免产生自我低效感而自我挫败。
家长过分关心会让孩子心烦
建议家长像平常一样,每天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就会让学生在紧张的生活中得到压力的缓解。
要想让孩子情绪稳定,家长首先做到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因为情绪是相互感染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紧张、焦虑、愁眉苦脸,这一切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会给孩子带来隐形压力。而家长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温馨的心理氛围。
给孩子安静的心理环境。首先,家长要少唠叨,少说正确的废话,比如反复叮咛孩子要抓紧时间、要改掉马虎的习惯、一分之差就会落榜等等。其次,要少干预孩子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孩子有他自己的打算,家长的指点往往起不到多少积极作用。第三,少谈论有关高考的话题,尤其要慎重传递有关高考的小道消息。
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家长一会给孩子吃点、一会给孩子喝点,一是干扰了孩子的学习,二是给孩子增添心理压力,怕考不好对不起父母。另外,也不要过分顾忌孩子的学习,说话悄悄的,做事蹑手蹑脚,让孩子感觉到家里的空气都充满紧张的味道。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复习和高考心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