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可以强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家国情怀的接触及认知。
关键词:诗词 情感 家国情怀
引言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共收录了六首古诗词,分别是第四单元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已亥杂诗》,第七单元王维的《山居秋螟》、张继的《枫桥夜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教学这六首古诗词时,我尝试从诗词作者的情感角度去分析,让学生领略诗人的家国情怀。
一、通过诗人悲、哀、忿的情感流露,品析诗人的爱国情怀
1.悲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更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诗人的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已卧床不起。临终之际,对儿孙交代后事,这就是《示儿》一诗。这首绝笔《示儿》是诗人政治遗嘱,着眼于“大家”而不是“小家”。他交代的不是家财遗产,而是“哀”自己壮志未酬:“死去元知万事空”,进而“悲”自己死而有憾,中原未收复:“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回顾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然而统治者偏安一隅,使自己与大多数南宋爱国人士一样,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最后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有生之年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为破碎的山河呐喊,期望国家统一 ,这种期望不是消极的等待,而要求儿孙积极投身到收复中原的战斗中去,将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自己,告慰自己的在天之灵。这首临终遗嘱还具有战斗性、针对性,其“悲”中所迸发的爱国热忱极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
2.忿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只想偏安一隅,醉生梦死。这深深地刺痛了林升,于是在临安的旅馆的墙壁上忿而题了一首无题诗,后人命之为《题临安邸》。诗的前两句,写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被奢华之风“熏”得醉生梦死的现状,后两句写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中诗人的“忿”。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通过杭州与卞州的对比,用时空的转换,扭正统治者的错觉,对他们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你们忘了被金人占领的中原的大好河山吗?一“熏”一“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3.哀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48岁时,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回杭州旅途中所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惨烈的文字狱禁锢了人的思想,使得人们一切都很小心,生怕一不小心飞来横祸,表面繁荣下实则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危机。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喑”的表象,表达了诗人的“哀”,进而激发诗人的呼唤。“喑”是社会现实,“哀”是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应该是脱胎换骨的变革,大得应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一扫死气沉沉的局面,出现生气勃勃的新景象。而新局面要依靠各种各样的人才去缔造新世界。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想象奇伟,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二、通过诗人“愁”之所思,品析诗人对家乡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写的是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上阕写景,展示出与家园与作者的距离随着旅途的行进而不断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在这种行进距离与思乡心绪相互增长中,驻营夜宿的“夜深千帐灯”,看似壮伟景观,实则是心情深苦之写。白天的跋山涉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这是“愁”的起因。下阕写情,将内心的愁绪一步一步紧扣于视觉、听觉。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风声雪声,声声入耳,扣击心窝,令人难以承受,因而“聒碎乡心梦不成”。这首词将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与思乡的深沉交织融合,将主观感受推诿客观因素,语气看似平淡,实则缠绵而不颓废。
边关旅途苦愁,避乱旅途也苦愁。唐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安史之乱,不少文人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夜泊枫桥》。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残月凄冷、乌鸦悲啼,寒霜满目,江枫寒枝,渔火孤灯,凄清、寂寥的背景,旅途的孤独、寂寞,诗人触景生愁,对战乱的厌倦,对和平的渴盼,对家人的无限牵挂,深夜凄凉的钟声,声声敲打着诗人似箭的归心,归去来兮。
三、通过诗人“乐”之所指,品味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乱的痛苦,旅途的羁绊,使人们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王維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家园的追求,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充满着“乐”的色调。首先,全诗的基调是欢乐的,是一幅欢快明亮的暖色调生活写照。全诗将雨后山中的清新,松间明月的亮色,石上清泉的清脆以及竹林浣女的欢快,莲间渔船轻捷,和谐地融合一起,给人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乐曲。其次是诗人“乐”的感受。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乐之所往,这种“乐”是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渴望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明月、清泉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浣女的笑声,划动的渔舟,表达了诗人期望政通人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
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诗人的独特的体验与情感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各种资源,善于挖掘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让学生有担当,有追求,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
文章来源: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