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被问及什么是“孤独”?我的回答是“当下不被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感觉世界与我无关,那就是孤独的感觉。”很多时候很多人都误以为孤独是属于成年人的,与孩子无关。恰恰相反,孩子比我们更容易感到孤独。我们可以和孤独和平相处,接受孤独的存在。孩子却不然,当他感受到孤独时,当下就会通过神态或者行为表现出来,可能会哭泣,吵闹,发呆……通过这些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这不是我要的,为什么你们都不懂我!……
么么在2岁前,最常做的就是发呆迷茫,让人望及犹怜,那一刻,他的内心应该是孤独的,感觉这个世界怎么和自己不一样呢?为什么我想做的大人都不理解呢?随着月龄增长,自我表达的方式越来越多了,由最初的放空演变成哭闹打滚甚至撒泼等,这一切都在向我和爸爸抗议,告诉我们他不被理解不被接纳,告诉我们他有多生气甚至伤心,告诉我们为什么我的想法不被认同……好孤独啊。
从他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成长,很多时候,我和爸爸都容易迷失方向,常常将自己认为是爱么么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将自己认为是对他好的行为要求他去做,却忽略了这些我们认为爱他的为他好的到底是不是他真正需要的!我和爸爸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来要求么么按照我们期望中的那个天使宝宝模样成长,当么么用更激烈的方式来控诉我们时,我们第一反应却是用强硬的手段来压制他,没有去了解为什么他会出现如此激烈的行为,导致么么2岁后的一段时间里特别“叛逆”。追根究底,都是源于他没有得到被接纳的爱,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告诉我们:我渴望“同伴”,我不要一个人,我不喜欢孤独的感觉!
当我和爸爸放下一切我们的自以为是时,站在么么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思考他这样的原因时,去接纳他的行为认可他的情绪,陪着他一起“傻”一起“疯”,那一刻起,么么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他的关注与接纳,透过他的眼神,我看到了耀眼的快乐的自信的光彩,深深体会到我与他同在一个世界。从生命层面的角度来说,么么的生命个体与我们是平等的,我和爸爸需要真正做到尊重他的生命,满足他的生命需求而不是要求他满足我们的生命需求,绝不能因我们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就可以凌驾于他的生命个体之上。我与他的生命个体都是独立的,彼此尊重,接纳对方生命个体呈现的方式,唯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可以回到造物主赋予的最初模样:爱。
育儿路上,还需要不断修行,不断向孩子学习。我们是成人,离生命之初越来越远,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还保留在生命最初的美好状态,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带着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