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换了抹茶,喝了一杯摩卡拿铁。一本新书,交叉着看,换思路。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是精神馥郁。不愿将就,也是自我觉醒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益。我应该随手记下每一次的灵感,因为一转身就忘记如何表达,比起大脑更应该信任纸笔,信息量太多,心都塞满了点滴。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如若在生命尽头,纵观一生,最欣慰的事莫过于按自己的意愿活出快乐的姿态,穿越琐碎和漫长,让有趣的灵魂散发光芒。绵延起伏的旅途,只为再次遇见,世间最激动人心的事,莫过于失而复得。
阳光下的你,手捧鲜花傻傻的站着,是透着幸福的可爱模样。
你笑了,我也笑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来不及说余生很长,只要是你,晚一点也无所谓。
来不及告别。
来不及三生三世的长情岁月。
因为热闹是别人的,于我,只愿耐住寂寞。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生活,是态度,是爱情。
清风徐徐,夜半歌鸣,寻寻觅觅,怎敌他晚来风急。百转千回,情似游丝,惺惺念念,莫思量,执手泪眼难相忘。人生总有缺憾,我选择从容的燃烧。
从此沉寂下去。
未完成欲,这是世间最公平的事,每个人都有,好在,我们总有办法转移注意力。有些人看上去孤傲和清高,其实是难得的清醒和自律。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容易迷失方向,内心的安全感才充足。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至少要有心理暗示,有了强烈的想法,宇宙的吸引力法则可以带领你走出心里的迷雾森林。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座小村庄,直至1926年肯·莱文发现它之前,那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当时,肯·莱文是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他听到这种说法后,感到难以置信。他来到了比塞尔,向当地人询问原因,大家一致地回答说:从比塞尔出发,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终还是会回到比塞尔。肯·莱文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亲自做了一次实验。他从比塞尔出发,向北走去,结果不到四天就走出了沙漠。那么,当地人为什么无法走出沙漠呢?这让肯·莱文感到非常奇怪。最后他只好雇用了一个当地人,让他带路,看看他究竟是怎么走的。他们带着骆驼,水和食物,收起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就这样上路了。
走了11天,他们果真又回到了比塞尔。经过这一次的旅程,肯·莱文终于找到了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北极星。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参照物,仅仅凭着感觉往前走,那么他必定会来回打转,走出的足迹几乎是一个个圆圈。比塞尔坐落在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任何参照物,如果没有指南针,又不认识北极星,那么的确不可能走出沙漠。
我们看不清弄不明白一件事,除了要逆向推导过程,也要正向去思考,分析客观存在的原因。人生走出的每一步都算数,所以需要认真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要么得意忘形,要么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无处安放,倏然间,你沉静内敛,把日子过得充实美好,仿佛一夜长大。
精心打磨,做好该做的事情,岁月奖赏你的,自然到来。拥有目标,让你变得清晰,不想错过的怎会轻易放弃。
《黑天鹅》这本书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直有个可怕的错觉,就是认为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是一桩坏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消除它们。但正是这些我们想消除它们的举动,让我们更容易遭到黑天鹅的攻击。”
大方的承认,人总会在脆弱的时候,抓住救命稻草,最终还是摇摇欲坠,就像抛锚的船搁浅在沙滩,没有了水,船也体现不了价值,就像薛定谔的猫,打开箱子后的猫和箱子里的猫本身,已经不一样。我是我,不是你认识之前的我,我是我,不是相识时候的我,亦不是现在的我。
生活里,黑天鹅事件总是伴随缺失感的强弱而多寡,既然做不到防患未然,只有接受不能改变的,愿你学会和现实的负面和解,积极振作。
掌控感也是一种自我安抚。
—Queenie201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