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好奇一年怎么能看100本书,其实好些人是贪多,翻得多翻得快,一年下来看书破百都不是个事。读一本新书时经常看到一些过去看过的观点,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如果你问我是在哪本旧书里看到的,我真不记得。再一个收获就是偶尔大脑灵感一来,冒出一些妙言,可能文字是自己的,但思想其实是别人的碎片。
这是为什么呢?
我当时读书的心态就好像是一个贪心的胃,想把什么好吃的食物都试一遍,结果却消化不良。后来我渐渐明白,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得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糨糊,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要基本明白了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业务流,什么是知识管理,遇到这个领域的问题,我就有一个知识框架去梳理了,再吸收新东西,就十分轻松了。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从概念定义出发,慢慢理解现象,读书要把一些基础的东西读透。
所谓开窍,就是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只要是和这个领域相关的问题,也不管合适不合适,我可以先拿这个框架去套用一遍,大概也还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次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收获就是,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了。
到后来觉得自己这两个分析问题的框架用了蛮多遍,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结构,再看什么内容,都会有一个定心锚,看到别人说相关的内容,有用的,就吸收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面,而 不是变成各种碎片。碎片知识的特点是看到了激动一下,过几天又被新的碎片冲掉了。
其实,这和管理电子文件夹的逻辑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文件夹分类条理清晰,又有合理的编码导引,那么再多的文件进来,也可以很快梳理好,后续查找也井井有条,十分方便。而有的人来了新文件就随手放桌面或者下载区,不分类也不归档,时间长了,硬盘里全是这种碎片化的文件,貌似有价值的电子文档,其实真要用起来,一点头绪都没有。
人的大脑好比是硬盘,而且可以看作是容量无限的硬盘。会读书,就要学会给硬盘建立索引,然后往里面放资料,但是很多人没有先给硬盘分区,直接把吸收来的东西一股脑儿丢进去,以为反正容量大,结果悲剧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分了区却也无法很好地整合信息,就好比一个360G的硬盘,只分了两个区,一个区4G,一个区356G,然后基本全部的信息都塞在4G的区,填满了后面的就冲掉前面的,人的大脑看起来在不断更新,整体的潜力却完全没有发挥。
我觉得,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有时间可以先系统读一读这个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作品,耐着性子多读几遍,一辈子受益。
用一个词总结——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