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
类型:心理学著作
目标:自律,以解决人生问题,并获得心智成熟。
上一篇文章,我们总结了作者关于自律的观点:《少有人走的路》——自律,解决人生问题的终极大秘籍!
今天,我们来解析第二章:爱。
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而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的定义
在心理学中,爱的定义因人而异。斯科特·派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其中,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不是什么;我们和外在世界的不同之处;我们体能等方面的局限”等的自我认知,就是所谓的“自我界限”。
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己的体验,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爱的特点
-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 爱需要付出努力。
- 爱是一种意愿,是一种行动。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对“爱”的几种误解
通常,人们对爱的理解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斯科特·派克给出了几种常见的误解。
1. 误解一:坠入情网。
坠入情网,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而已。
- 首先,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
- 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
堕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塌,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
在某种意义上说,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无限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情侣通常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
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就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崩塌。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当最初的激情褪去时,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灭,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恋爱或性却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因为恋爱和性爱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
2. 误解二:浪漫爱情的神话。
通常,许多神话都蕴含最朴素最伟大的真理,不过,浪漫的爱情神话除外。从本质上说,浪漫爱情神话是一种可怕的谎言。
3. 误解三:依赖性。
“没有对方就活不下去”,这并不是爱,而是一种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是一种寄生的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因为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正真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的人生。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同别人的感情关系上。
而同时,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他们构建感情的目的,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为此,甚至达到了来着不拒的地步。
依赖性过强的人,总是把失去伴侣的支持当成极其恐怖的事。他们丝毫不肯降低对他人的依赖度,也不肯给予对方更多的自由。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
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们相信只要坚持真实的自己,就能够得到别人的爱。
在缺少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内心始终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中,世界无情而混乱,别人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深深的怀疑,因此,一旦抓住一个人,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顾一切地寻求他人的爱和关注,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们尽可能维系同别人的情感关系,宁愿牺牲对方的独立和自由。他们不肯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还会阻碍最亲近的人的成长。倘若情感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归咎他人。他们每每活在失望和沮丧中,却认为是别人没有尽心尽力。他们容易忘记别人的好处,单单想到其缺点和不足,并为此感到消沉,产生怨恨。
由于过度的依赖,这种人还具有某种“容易上瘾的人格”。这种依赖性来源于童年时期,由于患者的父母缺乏爱的能力,孩子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状态,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让别人跟着遭殃,而不是促进别人的心灵成长。
如何应对这种依赖性?
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角色互换,减少依赖性。在正常的婚姻关系中,适当进行角色互换,就像是进行有趣的游戏,可以给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更可以减少对对方的依赖性。
培养某种爱好,自我滋养。合理而健康的爱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
学会独立,体贴彼此。唯有学会独立,体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够组建美满的家庭,使婚姻关系更加持久。恋爱亦是如此。
4. 误解四:自我牺牲。
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爱,不是感觉,是行动。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真正的爱,其价值就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
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真正的爱,需要不断的努力。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真正的爱,双方都要懂得给予和接受,这是一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爱的风险
爱需要用行动来体现,需要与懒惰对抗,需要与恐惧较量,需要去面对各种风险。
1. 失落的风险。
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矩,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使我们陷入痛苦,并由此产生恐惧。有些时候,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
虽然,精神贯注并不等于真正的爱,但毕竟是爱的起点。给予某种事物以精神贯注,可能面临着拒绝或遭受损失,接近某个人,就可能经受失去对方的危险,让我们再次回到孤独寂寞的状态。
精神贯注表面上的代价之一,就是你迟早要为贯注的对象的死亡或离去,让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
不想经受打击,而放弃了心灵的成长,仿佛行尸走肉,因害怕打击而逃避,只会导致心理疾病。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
2. 独立的风险。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人生其实充满着未知,我们四处碰壁。在碰壁前,我们担忧万分,可后来,一旦碰壁,我们便能知道自己的边界,在苦难中成长。所以,碰壁需要勇气,唯有独立,才能够收获更多。
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大步跳跃,还包括进入未知天地的无数次小规模跨越——例如15岁的孩子第一次与异性约会等。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己界限,还需要——自尊自爱。
- 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
- 自尊自爱不仅是接受挑战的动力,也是勇气的来源。
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绝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3. 投入的风险。
充分投入,是真爱的基石之一。对于以爱为基础的情感关系,全身心地付出,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充分投入,并作出承诺,可以给别人带来安全感。
但如果,童年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他们总是先发制人地“抛弃”对方,即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
改变,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任何有别于以往的调整,都可能要经受极大的风险。一个处在心灵成长中的人,在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通常都会退缩到以前熟悉而又狭隘的方式中,拒绝成长。
聆听对方的需要,满足对方的要求,而不是坚守权威,这种调整有助于实现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4. 冲突的风险。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批评他人很容易,但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但,富有爱心的人,又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这时候,就需要自省。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虚的态度。
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
- 凭直觉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 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
前者,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而后者,更能促进对方的成长。
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
恣意放纵、漫无节制的情感,绝不会比自我约束的情感更为深刻。古代谚语说:“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
恰当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需要丰富而复杂的平衡技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调整。
真正的爱,需要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而我们的精力终归有限,不可能疯狂地去爱每一个人。自由与约束相辅相成,没有约束作为基础,自由带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情感的毁灭。
爱与独立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理想的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
爱与心理治疗
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
在所有的时间都能去爱别人——这是一种理想,一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的目标,在短时间内,你根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有时候,即便是接受最有经验、最具爱心的心理医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也没有发挥出全部潜力。他们到了某个阶段,就会匆匆结束治疗。他们或许能够咬紧牙关,踏上短暂的心智成熟之路,甚至走过相当长的距离,但终归难以走完全程。心灵之旅过于艰难,使他们只满足于做普通人,而不想接近上帝。
爱的神秘性——宗教。
爱的许多方面,人们至今仍难以了解。真正了解爱的秘密的人,也许是那些潜心研究宗教的人。
个人感悟:
“爱”在我们一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大都是因为我们不懂爱。
《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从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进行解析,让我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走出爱的误区,学习爱的正确方式,承受爱带来的必要风险,在爱自己和爱别人的旅程中,我们学会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界限的拓展,直到能够喜悦的爱整个世界。
人生苦难重重。如果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的工具,那爱就是自律背后最大的原动力。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但如何幸福,却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小时候,你如何被人对待,几乎在你的成年后,都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一显现。
回想童年,那些可能并不愉快的经历,我们到底该如何通过自我疗愈,实现心智的成熟,自我心灵的成长呢?
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也在学习中。故此,在上文,梳理了本书关于爱的核心内容。在顺序上,我按照自己的理解,适当地进行了调整,以便更清晰地展示。
这是本书的第二章关于爱的梳理,以后的日子,我还会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领读(目录)
您能读到此处,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了。
给个喜欢❤,让我知道你在看。
文|升腾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