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妈妈们对孩子“难管”的吐槽。
挑食、吃饭时间跑来跑去;
在家里管不住,经常大吵大闹;
在幼儿园还经常抢玩具玩,和同学发生矛盾。
其实这些很多都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了非常明显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则说明了家长对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欠缺。
在心理学上解释,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这种意识指孩子能够理解明白,同时也能表达出来,且行动上也会去遵守规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而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生活中一件平常的小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孩子的规则感。
比如,孩子和别的孩子在一起开心玩耍,到了回家的时候,孩子却把其他孩子喜爱的玩具硬是要带回家去,而此时对方的家长也笑着说“没关系,给孩子玩吧”。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孩子的行为呢?
或许比起让孩子大哭大闹地被自己拉回家去,我们更愿意去选择让孩子和自己都开心的方式:帮孩子收下别人赠送的玩具。但细心想想,孩子会不会通过这件事以后慢慢就觉得“我可以在别人的玩具选择自己喜欢的”,会不会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是可以得到的”呢?。
或者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生活中实在有太多这样的小事,如若我们都无法发现这种通过小事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就会慢慢走上我们希望所违背的“难管”之路。
曾经见过这样一位妈妈在教导她的孩子:妈妈带着孩子上幼儿园,孩子情绪有些低落,一路上和妈妈说不想上学之类的话,到了幼儿园门口甚至大哭了起来,还用小手捶打妈妈,哭喊着“我不想去!我要回家!”。而妈妈就很耐心地去安抚孩子的情绪,还说“动手打人的小魔鬼又出来了是不是,没事的宝贝,妈妈和你一起把它打跑好不好?”
妈妈并没有责怪孩子动手打自己的事情,因为她知道孩子年纪尚小,还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会用拳头或牙齿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认识到动手打人是不好的,应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太难管,很多时候都是在生活小事上没有给孩子建立好规则感。孩子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界限在哪里,缺少既定规则的约束。一些爸爸妈妈觉得为了让孩子开心成长,在一些生活小事上孩子可以有一些“特权”——孩子还小,可以吵闹,可以不遵守大人的规则,可以使坏,因为他们“还只是个孩子”。
但这些“特权”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底线设置得太低,或疏忽,或放纵。常言道:教育先育人。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首要的便是教予孩子行为处事的规则。
孩子终究是要走入社会中的,缺少了规则感,孩子便会在社会性交往中到处碰壁,磕磕绊绊。孩子成长中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犯错后没有得到我们及时地教育。
本文为芬恩国际园的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收藏。了解更多优质育儿文章,请关注「芬恩国际园订阅号」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