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时代,美国种族歧视和习惯依然根深蒂固,而南方尤其更甚,为了让黑人在南方能够顺利的旅行,甚至出版发现了一本绿皮书,绿皮书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为给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这本书在当时几乎是每个黑人旅行者的圣经,没有它,出行可能就意味着冒险,尤其是在美国的南方地区。
就这样,一个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极高音乐才华的黑人钢琴家,一个是意裔白人,在底层摸爬滚打,生活经验丰富,性格粗俗随意的保镖兼司机,为了巡回演出,一起上路了,去南方。
与很多年前一部与种族歧视相关的电影《撞车》不同。这部电影展示了更多的矛盾与差异,也正是这样的矛盾与差异,使得该片充满了复杂又鲜活的互动生活趣味。
钢琴家,是老板,处上层,性格冷静,沉思,孤僻,高雅,文明,是同性恋者,且是个黑人。
保镖,是下属,处下层,对黑人有无可抑制的歧视,性格粗俗,活泼,话痨,解决问题能力强,圆滑,擅长武力。但他是个白人。
种族元素的倒置,使得“尊严”这个词,变得有种哭笑不得的滑稽感。
而这两个人身上所代表的性格元素与社会元素天然的充满了对抗与平衡,使得彼此碰撞出的火花格外迷人。
所以,这部剧,就不仅仅在讲种族歧视,还讲阶层歧视,性格歧视,世界观歧视,性取向歧视,等等歧视。差异杂糅与倒置使得每一场互动,都像是一个棋局,诉说着生活的复杂性。正如保镖所说,他大半辈子都在纽约的酒吧工作,知道这是一个complicated world(复杂的世界)……
钢琴家一方面享受着经济优势带来的优越感,因才华横溢而与上流社会接触的骄傲感,但却要时时刻刻忍受着黑人歧视带来的侮辱,以及与本地黑人生活格格不入的孤独感。在一个被保镖捞出警局的大雨滂沱的夜晚,钢琴家甚至怒吼: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钢琴家身份定位的无所适从感,漂泊感,有点让人悲从中来啊。
保镖虽然是白人,可以自由的出入社交诸多场所,享受人际尊严,但经济能力弱,有时为了赚得房租和生活费,不得不去与人以吃汉堡多少来打赌,他足足吃了26个,最后还当掉了他的手表,有黑社会邀请他做事,他毅然拒绝,明明不喜欢黑人,最终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成为黑人的下属。
两人在路上,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但慢慢的理解对方的生活,脾性,当保镖看到黑人弹琴那么优越时,忍不住露出的骄傲,看见钢琴家一个人独自喝酒,忍不住心生同情,得知对方是个同性恋,竟也没有说过一句不是。从不吃炸鸡的钢琴家吃了硬塞给自己的炸鸡,热心帮助保镖写家信。
等等,皆是细事。在这样的细事中,两人之间的隔阂在慢慢的消弭,在共事中,不得不共同忍受着外界的屈辱与不理解,在感同身受中达成理解与接纳。
看似矛盾重重,其实解开矛盾也很简单,就是让“歧视”这个包含高低上下的词变成平行左右的“差异”。这让我甚至联想到,除了以上我提及到的歧视之外,还有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行业歧视,疾病歧视等等,在中国的广东广西一带,重男轻女依然严重,在全中国,大龄剩女仍然是被嘲讽的对象,许多殡葬行业的人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艾滋病闻之惊恐,肝病患者仍然被介怀……
什么时候,这些“歧视”都能变成简单的“差异”呢?
而这些,其实,只是观念而已,观念而已啊。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同样,一念有,一念无。说容易也容易啊。
但说难也难啊。钢琴家明明可以在北方的大剧院中表演,还可以获得远高于南方三倍的报酬,为何还要来南方呢?因为:
Because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
因为只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还需要勇气。
成见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不可触碰,且深藏于意识之中。这个世界看上去是平的,但其实有太多的条框,每个人活着的空间,其实渺小得可怜。人们不知什么时候把自己捆绑住,并习惯如此。
而消弭成见,人与人之间的真切联结,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