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是在张德芬老师《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看到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那时也看不白,这次听了李克富老师在给我们研修初级班中的第五讲里面又讲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再加同修们有时再讨论一些,我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似乎懂了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这些让我想起张翔老师的一句“每个人都是原本具足的”, 在婴儿期本我们的思想表现是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则包括无意识,简单定义: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1]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简单定义: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