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明朝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
曾当过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一心炼丹,妄想能得到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痴心于木工的天启皇帝,以及宦官掌权、明末三大迷案等等。
这些无不证明明朝真的很离奇、很“奇葩”。
而崇祯皇帝对于明朝来说,是个很特殊的存在,继位于兄长,又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对于他的评价,正史野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纵观他十七年的皇帝历史,我认为他有三大错,直接或间接的使明朝遭受了灭顶之灾。
崇祯帝继位以后,内有农民起义军的不断逼近,外有满洲军的虎视眈眈,接二连三的战争让国库逐渐透支,没有办法,崇祯被迫下令增加赋税,在原来的赋税之外,加增“辽响”、“剿响”、“练响”,也就是著名的三大响。
其实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增加赋税真的很正常,毕竟打仗需要钱,总不能让士兵一边饿着肚子,一边拿着木棍打仗吧,而且增加的赋税其实并不算多,平均下来一亩地也就多征收接近十斤的稻谷,虽然明朝的一亩地粮食产量并没有现在那么多,但是多征的稻谷在明末的亩产量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往往天不如人愿。
从崇祯元年开始,各地频发干旱、洪灾以及瘟疫,数以万计的人饿死病死,这也使这增加的微乎其微的赋税成了压倒农民的最后一棵稻草,更多的农民加入起义军,而此事也成为崇祯一生最大的污点。
二、刚愎自用、急于求治。
“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
崇祯日夜希望明朝能在他手中得到“中兴”,但是前几朝的积重,岂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接二连三的打击,以及对朝中大臣的失望,崇祯“中兴”的愿望越发迫切,逐渐导致他变成多疑,再加上他本身刚愎自用,因此屡犯大错,前期大力铲除宦宫,后期又重用宦官,冤枉错杀大批有志之士,让刚有一丝曙光的大明,再一次坠入深渊。
三、斩杀袁崇焕。
很多人都把这段历史叫作冤杀袁崇焕,依据是有史记载,崇祯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才冤杀了袁崇焕,其实我对这所谓的“反间计”表示怀疑,我特意察了一下这个“反间计”的内容,看完后我觉得这一说法有点可笑,因为这个“反间计”有点过于幼稚,我并不是很相信崇祯会中计,必竟他曾经扳倒过魏忠贤,智商不太可能会这么低,我更愿意相袁崇焕是被自已害死的。
对于袁崇焕这个人,我的评价是: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对于政治、君臣之道和人情事故这方面就像一个傻子,先是不通报皇帝就将一品大臣毛文龙斩于帐下,后因为骄傲自大,让皇太极打到北京,最后追而不打,私自将军队驻扎在京城,条条都是死罪,崇祯一而再容忍并提醒,袁崇焕却没有往心里去,再加上袁崇焕的种种行径,不得不让崇祯怀疑他叛变了,最终崇祯下令杀他。
袁崇焕该杀吗?该杀,必竟他之前犯了那么多的死罪,但是崇祯错就错在杀了袁崇焕,当时的明朝本来就缺少人才,袁崇焕的才能有目共睹的,有他在最起码可以牵制住皇太极,袁崇焕一死皇太极再没顾虑,明朝被两面夹击,加速了灭亡。
崇祯虽有错,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被逼无奈,当我们不看这些错识和缺点时,会发现在有些方面却让人佩服。
当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时,崇祯自知大势以去,为了防止自已最疼爱的长平公主受辱,闭着双眼,衣袖遮住面,挥刀斩向长平公主,不知是因为崇祯心中不忍,还是就是失误,只斩掉长平公主的左臂,看着昏死在血泊中的长平公主,崇祯实在不忍再砍一剑。
当年明月在写这段历史时说了一句话,
“我知道许多人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他们永远无需理解。”
事实上,我很理解,这不是残忍,而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天私的慈爱。
作为一个父亲,他很了不起。
面对兄长的请求,崇祯毅然决然的接过皇位,崇祯岂会不知,那曾经让无数人向往的皇位,已经成为一烫手的山芋,当上皇帝,就有可能成为魏宗贤新的傀儡,甚至可能丢掉性命。
崇祯不怕吗?怎会不怕,但是他明白,最为朱家人,他绝不能让祖宗传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他必须接过皇位,即使面对魔鬼叶在所不辞。
作为朱家人,他很了不起。
登基之后,崇祯废魏忠贤,铲灭阉党,整顿腐败,勤政廉政,经常处理公文彻夜不眠,甚至几天几夜不睡,有一次他拜见刘太妃的时候,竟然坐着睡着了,后来刘太妃才得知,崇祯已经两天两夜没睡了。
恢复早朝,就连日讲都认真对待,更让我吃惊的是,他当政17年,宫中没有任何营建,吃穿不讲究,就连穿的袜子破了,交给周皇后补上接着穿。
五次向发布“罪己诏”,向天下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没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也从未放弃,李自成攻进北京,他宁死不降,以为他知道,他是大明的皇帝,大明在,他在,大明亡。他亡,与其苟且的活下去,不如随明朝而去。
作为一个皇帝,他真的很了不起。
我常常思考历史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有时候历史将一切的对与错分的清清楚楚,而有时候,又像一团迷雾,将过去掩盖的模模糊糊,让人拼命的想拨开迷雾,看清真相,或许这就是历史有趣的地方吧。